“大人当年虎门销烟大长国人志气,宗棠虽处乡间,但也犹感振奋。若不是琦善等人一味惧怕敌人,消极避战,当年一战若以全民相抗,战局绝不似当年那般萎靡。”
“是呀。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只要全民一心竭力抗敌,任世上再强之敌也不能坏我长城。当年乃至今日,中英双方虽在枪炮方面有很大距离,但只要战略得法必能大胜。”
“大人所言极是。战争之时,宗棠常与恩师熙龄互通书信,又与御史黎光曙交换战局请求朝廷采纳我的意见。哎,只可惜宗棠人微言轻不能为大人效犬马之劳。”
林则徐微笑着看着左宗棠,“这些事情我后来都知道了。听说你当时写了《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善后》六策。你认为当时如果我们要战胜英军该怎么办?”
“林大人,英军劳师远征,其补给自然艰难,其占领地域虽广但必用军队维护秩序,能够抽调对我作战者必不多,至多不过五万。至于枪炮方面,澳门内的葡萄牙人与中国通好,可让其帮助中国购买枪炮以弥补不足。同时,广泛联络各国袭扰英军补给。做好对敌情报、侦查工作。自明朝倭寇泛滥,水师疲于应付,难以剿灭,正如北部草原之敌骑兵—聚散骤然一般,必应严守各地,找一地与敌决战方可。
若不能胜敌,可效仿康熙年间对郑氏作战方式,引海民内退。虽损失颇重,但敌必登陆与我作战。此时,发动民众与敌周旋,并广泛布置渔民、水勇,以轻舟盛硫黄,以夜色为掩护突袭英军。”
古今之战,并非敌强必胜。然我与英弱在枪炮,而其他方面皆强。我军以逸待劳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敌军补给困难,我军背靠广袤土地以及亿万百姓……”
林则徐点了点头,“你的这些想法非常对,特别是动员民众与敌相战这一点非常好。朝廷内偏偏有一些人,认为百姓乃是乌合之众,殊不知,此时的军人更是不堪一击。我朝自康熙年后,虽偶有打仗,但全国范围内的军事战争已然消无。我国百多年来贪享太平,朝廷上下畏战者颇多。圣主一时被蒙蔽,听信谗言,终至大辱,实在不幸呀。当年,我听贺二兄谈及你的这些想法,我还以为必是他夸大其词,今日一见方知你果有才学。旁人皆为八股而忙,你为何对军事如此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