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左宗棠评传》08 四国九方战西北,欲平西北先灭捻(3)

左宗棠评传 作者:李连利


国际国内险恶形势

西北问题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国际因素是欧洲在此时处于相对和平阶段。当时,欧洲分为两大阵营,英法对阵普鲁士、奥地利、沙俄,双方实力相当。因此,欧洲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都放到了对亚非拉的扩张上。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和欧洲宪兵沙俄,在对外立场上既合作又抗争。在中亚地区,英国、俄国、浩罕国便与中国发生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在这种大环境下,又有英国和俄国的纷争,俄国和阿古柏的争斗。不明确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之难。

国内形势更加险恶。参加角逐的有:清廷和起义军两大类。起义军包括汉族农民起义、苗族和回族农民起义。汉族农民起义有太平军和捻军的余部以及西北地区的起义,如陕西的董福祥。清廷方面则有官军、湘军、其他地方军等。

当时,太平天国带动了全国各地农民、少数民族起义,西北有陕甘回族起义、西南有云贵苗族、回族起义。而统治阶层内部存在各种冲突: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冲突;满汉官员冲突;地方军之间的冲突等。特别是当时清军实力最为雄厚的湘淮军的冲突在此时也较为激烈。除此以外,湘军内部也有老湘军、楚军、淮军三大系统间的矛盾,淮军与淮军的冲突、楚军与淮军的冲突等。

湘楚淮军的冲突同时代表着政治权力的划分,以前人们常说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冲突,而其实在这一阶段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冲突也逐渐增多。李鸿章势力的快速上升,使得曾国藩的势力范围逐步缩小,特别是淮军只听从于李鸿章,曾国藩根本无法调动,使得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湘淮军在平捻作战中起初失利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