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情况下,左宗棠如何发展水利呢?左宗棠在130年前所采取的措施,对于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作用。相比于李鸿章在不缺水的京津冀地区的治理看,在这一点上左高于李。河北人民将李鸿章称为“王八精”就是很好的明证(京剧大师盖叫天在《粉墨春秋》中回忆小时候父辈的谈论时提及)。左宗棠认为,河流、泉水、地下水、雪水、雨水是西北水利工程的基础。为此,左宗棠把水利工程分为三大类。
其一,沿黄河及直流开凿灌溉型。例如治理开发了贯穿陕甘宁三省的泾水,将下游已经荒废的郑国渠、白渠重新疏通。又派人到上游平凉一代寻找水源,最终发现泾水与汭水会合于泾州后水势开始增大,因此,左宗棠在上游修渠,结果使数百万公顷的田地得以灌溉。
在左宗棠这些部将中,王德榜将军的治水、军屯能力最高。在狄道和安定一带屯垦,炸山修渠,引抹邦河灌溉,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案例。在宁夏,左宗棠修复了秦渠、汉渠、唐渠等。
其二,川塬凿井灌溉型。光绪三年(1877年),陕甘大旱,左宗棠发动了掘井运动。陕西和甘肃的陇东地区适合凿井,因此,左宗棠派大军帮助民间凿井,并对积极凿井的人进行赏赐。对于民间凿井,每一眼井,给银一两或钱一千数百文。
同时,他还大力推广区种法,将地亩划分成小畦,谷物种在一行行沟内。灌溉时由渠内引水入沟。左宗棠认为,缺水地区必须实行开井和区种结合的方法,否则就没有成效。
区种是左宗棠根据商朝伊尹发明的“区田”(把田划分成片区,种一区空一区)和汉朝赵过发明的“代田”(把田分为几行,今年种这行明年那行)进行的一种创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土地退化,肥力不够。我们现今称这种方法为轮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