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殇:晚清民国 十六城记》序一/寓思于史

城殇:晚清民国 十六城记 作者:张泉


舒衡哲(VeraSchwarcz)

历史的真实被面具遮蔽

如果一个人试图打碎这些面具

他会发现什么

-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1980)

在这本书中,张泉怀着热情与洞见驾驭了一个极为宏大的题材,对于一个年轻的作者而言,就算再有天赋,也是十分难得的。诚然,他已经通过在那本拥有惊人之美的杂志《生活月刊》上所发表的一系列才华横溢的报道而产生影响,如今,他又为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化的写作找到了一幅更大的画布--从晚清到20世纪中期的中国,这段被遗忘抑或被忽略的城市化的历史。这些不仅仅是寻常的城市史,而是像欧洲著名的知识分子史研究者卡尔·休斯克(CarlSchorske)在其著作《世纪末的维也纳》中所宣称的那样,这些努力意在揭开现代人类的面具,超越那些城市化进程的辩护之声,真实地为活生生的生活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视角。这无疑更有创意,也更具意义。

《城殇》在很多方面独树一帜。近年来研究中国城市个案的历史书籍很多,相较之下,张泉更加有野心,他探讨更多的主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城市的秘密敏锐地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见解。他有意从上海的霓虹灯中转过脸去,转而聚焦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改良者的思想和经历,其目的是帮助我们回溯和还原曾一度被遗忘的道路,它们关乎历史的回声,关乎革新的途径。有多少人还记得作为水利专家的张謇?他的改革家形象深入人心,但他也曾致力于解决困扰南通乃至中国千年已久的水利问题。现在中西方城市的天际线都是被高楼大厦分割的,而张泉通过他的研究才能和栩栩如生的写作,使当代读者能够重新思考那些业已消失的风景。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富有远见卓识又极具争议的军人?譬如孔繁锦,在甘肃天水的种种举措;譬如刘文辉,曾以富有创意的措施解决西康的宗教问题??他们打下的基础,无人能出其右。

这些人物和历史细节,严谨地呈现在这本书中,就像重新追忆一场失落的梦境。这正是休斯克倡导的“带着历史思考”,在这种思考方式中,“过去”的素材常常有助于适应和组织“现在”与“将来”。同时,这不仅仅是利用过去为现在服务,张泉像前辈学者休斯克一样,让我们接受挑战--重新思考一切城市发展的叙事范式。

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曾在《城市发展史》(TheCityinHistory)中探讨现代西方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通过科学勘探,佐以诗意的语言,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将权力转换成形式,将能量转换成文化,将无趣的事转换成鲜活的艺术符号,将生物繁殖转换成社会创造”。如今,一个年轻的中国作者已向这一高度发出挑战。

张泉的目的和芒福德一样大胆:当历史健忘症的瓦砾已经覆盖了朱启钤、张静江和卢作孚等城市化先锋之际,张泉也在寻找机会,试图从这些瓦砾堆中挖掘文化和社会创造力的希望。他意识到,革命的飓风曾一再清扫中国的城市,于是,他用书写创造出一个空间,来安放当下对于历史与未来的回声。事实上,这已是罕见的成就。

2011年3月,于耶路撒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