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日当中(第2部)》序(2)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第2部) 作者:醉罢君山


到了唐玄宗时,大唐帝国迎来第二个春天。“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一个时期,盛世之盛,主要在于经济及文化,若论武功,仍然不及太宗时代。唐太宗的战略是大纵深的围歼,不打则罢,一打势必要一战定胜负,贵在速决,而不打持久战。唐玄宗时的战略格局没那么大,多是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或是一城一池的争夺,或是边界线上的拉锯战,难以看到初唐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战争场景。玄宗时代的战争十分频繁,而且范围很广,与突厥、吐蕃、契丹、突骑施、大食、南诏均有军事冲突,几乎与周边有实力的政权都交锋过,其中战果比较大的是平突厥之役与中亚争夺战。与唐太宗平突厥有所不同,唐玄宗平突厥更多倚靠回纥等游牧部落的力量,实际上是以夷制夷的手段。中亚争夺战则是盛唐军事史最精彩的篇章,唐、大食、突厥、吐蕃四大势力角逐于中亚,尽显纵横捭阖的智谋,高潮迭起、险象环生,精彩纷呈。然而唐玄宗善始却不能善终,“安史之乱”的爆发,终于结束了大唐帝国一百多年的强盛史,盛唐成了记忆中的光辉时代。

历史是一面魔镜,包纳过往的所有人与事。但倘若认为过往等同于消逝,那未免不贴切。事实上,历史是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默然不语,却悄无声息地传递着无形的力量。这就好比个人,他当下的性格、能力,无不与过往的经历相关联,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带走一切,而是留下精神的印记。一个人曾经取得越多的成就,自信心就越加强大,这是显而易见的心理现象。一个国家同样受到这种心理规律的支配,我们搜寻历史,便是在寻求一种力量。

现代成功学认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他心灵力量的强弱。哈尼尔曾这样说过:“在我们‘做’什么之前,我们必定已经‘是’什么了。我们只能‘做’到我们所‘是’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这种理论引申到国家,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国之所以能成为大国,在于有一颗雄心。有了雄心,一切困难就不成其为困难,就如古人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大国并不总是强国,就像晚清时的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可是不过就是被列强宰割的大肥肉罢了。当然,晚清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欧美。可是我们也发现,在历史上,并非先进文明总能战胜落后文明。古罗马毁于蛮族之手,南宋灭于蒙古之手,这都是例子,可见器物进步、经济领先、文明发达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安全,失去了雄心,就失去了斗志。就像南宋,经济其实不错,学术也很发达,科技水平也高,当时发明的武器也很多,可是朝廷只是苟且偷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没有雄心,最后只有灭亡。

大国雄心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国家统治者得有雄心。要是政策的制定者只是鼠目寸光,那肯定没戏;其二,国民要有发扬蹈厉的精神。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汉代的伟人们在唐代是备受推崇的,唐代的诗歌、散文包括墓志铭里,都充满歌颂汉代伟人的词句,像卫青、霍去病、张骞、班超、马援等人,那是唐人的榜样。可是唐代的伟人们在后世却没有得到前辈们的地位,王玄策在天竺的惊人勋绩,在后世默默无闻;大英雄苏定方在小说里成了反面人物;第一次打败日本人的刘仁轨,知名度也不高,后世也没什么人写诗歌来颂扬他。这主要原因在于汉以后还有唐,唐以后就没有相媲美的朝代了。当然,我认为一个新的中兴时代就要到来,所以我先做点歌颂唐代伟人的活。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是《虽远必诛——大汉王朝的扩张》的姐妹篇,以扩张史为视角来写两个强盛王朝的历史,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借此来表现中国历史文化中刚健雄强的一面。有人会说,现在世界潮流是和平对话,不能再说扩张了。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扩张的形式会有别于古代,不再以领土的扩张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势力的扩张、影响力的扩张。有人要用第一岛链来封锁中国,我们需不需要去突破?需不需要把海上力量扩张到蓝海深处?有人要在印度洋上充当海盗,杀人越货,我们要不要派海军去那里巡逻?有人要抢钓鱼岛,我们要不要有一种“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无畏气概呢?要不要有凛然不可犯的大国雄心呢?

本书从写作到定稿,历时四载,三易其稿,殊为不易,终得顺利完成并付梓。在这里要感谢我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因为写书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我还要感谢责任编辑刘春雨女士,她极其严谨认真,并指正书中若干错误。同时,我也感谢许多素未谋面的网友,他们坚定不移地支持与热情的鼓励,给了我莫大地帮助。

醉罢君山   

记于2012年9月23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