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客:新工业革命》第三章 从历史到未来(6)

创客:新工业革命 作者:(美)克里斯·安德森


听起来很熟悉吧?这正是互联网曾经历过的。互联网先是被技术和媒体公司把持,用以优化自身的工作。之后,软、硬件的进步使得互联网能够为普通民众所用(这就是所谓的“大众化”),然后这些普通使用者向互联网注入他们自己的想法、专业知识和能量。目前,互联网的建设主体是业余爱好者、半专业人士以及并不供职于大型技术或媒体公司的人群。

我们一直在谈论“无重经济”,即无形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的贸易,而非实体产品贸易(无重经济包含了一切掉在脚面上却不会造成伤害的东西)。然而,无论比特经济规模如何庞大,信息贸易的非物质化世界也不过是制造业经济的一小部分。因此,任何能够改变产品制造进程的事物都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才是真实革命的形成。

让我们回到曼彻斯特,看一下这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曼彻斯特的过去与未来

曼彻斯特在很久以前迅速崛起,之后经历了痛苦缓慢的衰退。今天,在曼彻斯特的制造博物馆和破败不堪的仓库区,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已经逝去的过往:人们不断回想着旧日时光,那时的曼彻斯特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天际线不时被制衣厂林立的烟囱阻断开来。每个大城市都有其决定性的时刻,曼彻斯特的决定性时刻仍然在半新不旧的北角建筑中闪现光芒,这个区域至今遍布着维多利亚式的硕大砖结构仓库和曾经的厂房。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何在曼彻斯特起飞?在伯明翰和兰开夏郡等较小的城市和地区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工厂,但曼彻斯特拥有几项优势。曼彻斯特有大量自有土地和宽松的建筑法规,便于建造工厂及工人住宅,而利物浦等地空闲土地不多、各项规定较严格的港口城市则不具备此优势。同时,曼彻斯特临近水系,可以为早期使用磨驱动的工厂提供水力,其中最大的河流默西河一直流入大西洋,为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此外,曼彻斯特的铁路线四通八达,便于煤炭从英格兰与威尔士等地输入。

曼彻斯特在19世纪中期达到鼎盛。虽然英格兰几乎不产棉花,曼彻斯特却有“棉都”之称。大批原棉由遥远的地方运抵曼彻斯特,在这里经由先进的机器加工(梳棉、密织以及精染)成为纱线、布匹,最后制成成衣,然后通过运输原棉的同一通道运往世界各地的市场。曾经一名不文的城市因为拥有了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和自动化,而成为世界纺织贸易的中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