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凡是商人都要学会当冤大头,最忌讳的是请主管部门的官员吃饭却忘记带钱包。一般来说,像盛宣怀这种官、商两道通吃的人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为自己可以“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充分利用两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忽悠,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盛宣怀的成功告诉我们,做别人的钱包能最大程度保证自己钱包的安全。
然而,做别人钱包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钱包瘪下去。为了办到这一点,盛宣怀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比如在企业的要害部门,均安置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然后建立很多外围公司,承接本公司的业务,“大河”的肥水自然就流到了自家的“小河”里,钱包想不鼓都不行。可是有些人觉得吃饭有人付账虽然方便,但没有钱包在自己身上感觉踏实。比如说袁世凯。
袁世凯以前也是跟李鸿章混的,和盛宣怀不一样的是他只关心政治。1901年,袁世凯接替李鸿章的位置,继任北洋大臣。他练新军、办洋务,反正只要是有利于扩张个人势力的事他都干。但是在干的过程中,袁世凯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钱。缺钱本来应该是向政府要,但政府早已穷得叮当响,没办法,袁世凯就只有打别人的主意了,于是他瞄上了控制铁路、电报、轮船的盛宣怀。
不得不承认,袁世凯的确是个运气极佳的赌徒,在他正不知如何刮下盛宣怀一层油的时候,盛宣怀身边发生的两件事情却为他提供了大好机会。一件是盛宣怀身边一个负责电报采买的手下突然跟他闹翻,一拍屁股投奔了袁世凯,并把他的贪污内幕向袁抖落了个遍。另一件是1902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去世,按照规矩他必须交出手上的实业回乡丁忧。袁世凯得此良机,很快派唐绍仪和梁士诒接管了铁路和电报事业。
就这样,盛宣怀奋斗多年的基业几乎一下子就被掏空了,手里只剩下一个“汉冶萍”了。
之所以没被完全掏空,并不是袁世凯皈依佛门,突发慈悲,而是因为张之洞还活着。我们都知道,“汉冶萍”在武汉,武汉又是张之洞的势力范围。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只要有口气在,自然就不会容忍袁世凯这个小字辈在自己的地盘上横插一脚,因此他死保盛宣怀。另外,盛宣怀见势不妙,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1907年对汉冶萍公司进行的改制制度。因为这时候晚清的《公司法》已经出台,一旦改制,袁世凯就不能拿他怎么样了。
狐狸毕竟是狐狸,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虽不像猫有九命,但自我防御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此时的盛宣怀估计也能总结出一些道理,如做别人钱包的同时注意不要过于露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