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容忍历史不完美》序/重构晚清记忆(4)

容忍历史不完美 作者:马勇


清廷以暴易暴的强势镇压,不仅严重挫伤了改革者的政治热情,而且使清廷内部的政治势力发生了异变和调整。作为大清王朝统治集团的满洲贵族在这之后确实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中国的变革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不愿重演戊戌年间的政治故事,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切变革都必须以维护满洲贵族统治为前提,任何有可能损害满洲贵族集团利益的行为都必须制止。于是,在1898年之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逆转,统治者试图利用排外主义情绪化解国内危机,然而事与愿违,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差一点葬送了大清王朝的江山。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在列强的压力下,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新政、预备立宪、钦定宪法,等等,在短短十年间相继出现,中国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不过一步之遥。

当然,任何政治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政治统治者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都很难持久地主动变革。政治变革的压力往往来自于政治反对派。在大清王朝的最后十年,真正推动清政府进行大规模政治变革的动力,其实就来自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革命与改良确实在那十年间进行着激烈赛跑,改良终于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内讧中走向终结,孙中山原本“一个人的革命”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自觉和统一行动,清政府终于用自己的手将自己埋葬。

晚清最后十年的政治变革是真诚的,也是有效的。只是这场变革毕竟是在与革命赛跑,因而在那十年间,双方的相互攻讦在所难免,相互夸大的指责往往掩盖了历史真相。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因而我们在民国之后的历史记忆建构中,看到的只是大清王朝腐败反动的一面,真实的历史就这样被善意妖魔化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