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冯骥才:眼睁睁看着文化消失,我的心里充满了失败感(2)

有理想就有疼痛 作者:高晓春


我受的“毒害”太深了

高晓春:您曾经在两会上提出一个方案:不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犯罪。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得到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您为什么要把抢救少数民族文化提到这样一个高度?

冯骥才:2003年,我们就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这些年里,我奔波于县、镇、乡,甚至是村之间,为什么要到农村去,要到田野里去?因为我要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它会使我的判断来得更准确。比如说,我发现了问题:这儿需要抢救,那儿应该保护,我就得跟当地的领导谈,我得说服他们,希望他们能出资做这件事情。

我去了很多地方,东北的满族,云南的白族、纳西族,贵州的苗族、侗族,我发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汉族的流失要快得多,这是我的第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

曾几何时,因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少数民族相对封闭,他们生活在自己的非常有特色的、非常迷人的文化里,基本上没受到外来事物的冲击。这些年来,公路修好了,电视信号进去了,再加上,年轻人进城打工、过年回家的时候,他们带回任贤齐或王菲的唱片,带着花花绿绿的时尚化妆品给本民族的姐妹们看,大家很是羡慕。

对于外来的文化,他们充满了渴望。比较富裕的地区,人们就开始拆掉自己的村落,盖上小洋楼,甚至有的民族不再说自己的语言,他们的那些长诗或者大歌,已经不再对他们的下一代唱,而是对游客唱了,他们的服装、他们的首饰,也只是在游客面前穿戴……

贵州的一个文化干部对我说: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法国女子在贵阳租了一个单元房,在那儿生活了6年。这6年,她都干了些什么呢?她花钱让人到少数民族地区买一些老人留下来的苗族妇女的非常精美的民族服装和灿烂的首饰。她花了很少的钱买回这些东西,然后把它们分类、打包,运到自己的国家去。我们的国家没有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运出去了。一个外国学者曾对我说:15年后,你们要看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就到我们这儿来看,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我去云南出差,在大理的古城里发现一个小的古玩店。这个古玩店里挂满了瑶画,且多是盘王图,年款也多是道光年间的,500块钱一张(如果你还价,还可以再便宜一些),有100多张。我很吃惊——我没带多少钱,只买下了其中的几张。店老板对我说:你是内行。我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内行?他说:外国人就专门买这画,我不会骗你的。他拿出一本画册来,法国出版的,研究瑶画的画册,很精美。

你知道吗?我们自己还没有研究瑶画的专家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