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动物精神》第四章 货币幻觉:公众能否揭开通货膨胀的面纱?(1)

动物精神 作者:(美)乔治·阿克洛夫


本书作者之一希勒注意到波士顿通勤列车上的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禁止吸烟-根据《普通法》第272条第43A款-单处或并处10日以下监禁,50美元以下罚金。”这两种惩罚看起来很不相称。

这块告示牌解释了一种叫“货币幻觉”的现象,这也是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所忽略的一个元素。当决策受到名义美元金额的影响时,就会产生货币幻觉。经济学家坚信,如果人们是“理性的”,其决策就只会受到一种因素的影响,即他们用这些名义美元能够在市场上购买什么,或者出售什么才能够获得这些名义美元。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定价和工资决策只受相对成本或相对价格的影响,而不受这些成本或价格的名义价值的影响。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曾因为违反第272条第43A款而蹲监狱。对我们来说,列车上那块告示牌显然是荒谬的,因为它强调的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根据那个基本假设,人们没有货币幻觉。但恰恰相反,告示牌表明了,名义因素的确重要。随后我们了解到,那条法律颁布于1968年。在通货膨胀的侵蚀下,罚金的实际价值降低了,然而该法律并没有修改罚金上限。自那时以来,50美元的实际价值已经下降了80%。在1968年,只要一天花费5美元就可以免受牢狱之灾,这个成本已经相当低;而在当今情况下,这一成本更是低得可笑。

列车上的告示牌反映出的只是众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些问题表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没有货币幻觉-应该受到质疑。

货币幻觉的思想史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相信,经济中充斥着货币幻觉。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推翻了这种观点。对于人们如何采取行动,60年代的经济学家的见解颇具说服力,因此,尽管没有太多证据,他们依然认定经济决策是基于理性行为的。既然行为是理性的,那么货币幻觉根本就不存在。而且,这种观点的变化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接下来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