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不已的父亲开始四处找专家求助,花费了不少精力财力。一个“很专业”的心理医生听到他描述儿子如此暴躁,立刻建议他给魏晨吃治狂躁的药,他遵医嘱偷偷把药混在饭里给魏晨吃了。这个举动还是被魏晨发现了,他再也不信任家里的任何人,每晚都要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
人的情绪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当妈妈的大多都有过这样的发现,深夜起床给孩子喂奶时,自己是满怀喜悦还是心烦气躁,即便是一个刚出世的婴儿也能立刻感受到氛围的不同。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研究表明,新生儿会有兴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但还只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模糊反应。随着学习和成长,情绪就会像细胞裂变一样不断分化。在3 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有了两种情绪反应:痛苦和快乐;到6 个月的时候,痛苦又分化为恐惧、厌恶和愤怒;再到12 个月大的时候,快乐分化为高兴与喜爱;再过半年,痛苦又分化出嫉妒。待到孩子长到四五岁时,脑部已经长到成人大脑的2/3,其精密的演化程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世界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了,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情商老师。美国著名家庭心理专家高特曼博士将父母只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孩子的情感世界提供引导的家长;另一类是,没有给孩子的情感世界提供引导的家长。给孩子的情感世界提供引导,也就是担当了“情商教练”的角色。只有教练做对了,孩子才能学会应对情绪事件,而不至于被情绪带偏。
从魏晨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就没有看到“情商教练”在起作用。被老师批评,没考上理想学校,早恋被叫停,甚至被隔离到国外,这些都不是魏晨变坏的必然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不会有效应对,而只是任由情绪肆虐,做出种种“坏”举动—父亲不帮忙就怨恨他,需要人关心就找女朋友,讨厌父母就离家出走。而没有教会孩子管理情绪,说到底,还是错在家长。可话说回来,遇到问题,魏晨父母自己都应对得笨手笨脚,哪里还说得上教儿子呢?
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引导的孩子会感到自信和平和,因为当他们确信最亲近的人认可自己的感受时,就无须为了自我肯定而盲目反抗,自然也会乐于在父母的引导下有效地解决问题。当这种“认可—支持—引导—解决问题”的模式实现良性循环后,孩子就能自主面对生活的挑战了。可以说,正是对情绪情感的无知,毁掉了魏晨父子的情感纽带!
冬令营闭营那天,魏晨的父母接他回家,听说当晚要与亲戚们一起聚餐,魏晨到家后悄悄去发廊,把头发染回了黑色。他的妈妈激动地告诉我们说:儿子的变化太大了,他说还要去夏令营,而且要上两期。他的爸爸除了感谢,问了又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告诉他,其实很简单,秘诀在于,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