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持续的幸福 第一章 重新思考幸福(11)

持续的幸福 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


人类的大脑为什么会这么大?如今人类的头骨颅容量,比大约5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的头骨颅容量增加了一倍,从600立方厘米增加到目前的1 200立方厘米。对此的流行解释是,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制造工具和武器,只有非常聪明才能运用好物质世界的工具。英国心理学家尼克·汉弗莱(Nick Humphrey)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大脑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而不是物质问题。

当我和我的学生们交谈时,我如何才能让玛吉觉得很有趣,令汤姆不会生气,又可以让德里克意识到他错了?这是些非常复杂的问题,计算机可以很快地设计出武器和工具,但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然而,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巨大的前额叶皮层不断地用它数十亿个连接,模拟着各种可能的社会情形,然后决策出最佳行为。因此,巨大的大脑是一个社会关系模拟机,为了能设计和开展和谐而有效的人际关系,它得到了进化。

另一种把大脑与社会关系模拟机联系在一起的进化观点是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理论认为,个体是自然选择的唯一单位。世界上两位最杰出的生物学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O. Wilson)和戴维·威尔逊(David S. Wilson,虽然两人都姓威尔逊但他们并不是亲戚),最近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群体是自然选择的一个主要单位。他们的论据源自社会性昆虫:黄蜂、蜜蜂、白蚁和蚂蚁,它们都有工厂、要塞、通信系统,而且就像人类主导着脊椎动物世界一样,它们主导了昆虫世界。社会性是人类已知的最成功的高等适应形式,我猜,它甚至比眼睛的进化作用还要大。社会性昆虫在数学上最合理的选择机制应该是通过群体,而非个体。

群体选择在直觉上很简单:假设有两组灵长类动物群体,都由基因多样的个体组成。试想一下,其中一组的大脑结构在感情上能促进爱、同情、善良、团队合作和自我牺牲等“蜂巢情感”,在认知上有能模拟他人心思的镜像神经元,我们把它们称为“社会组”。另一个“非社会组”在认识物理世界上和“社会组”一样聪明,身体也一样强壮,但没有这些“蜂巢情感”。现在这两组动物进入了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比如战争或饥荒。最终,社会组会赢,因为它们能够合作、团体狩猎、发明农业。这一组的基因会被保存和复制下来,包括那些产生“蜂巢情感”和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基因。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社会性昆虫到底有没有“蜂巢情感”,也不知道它们用来维持群体合作的方法是否不牵涉情感,但我们深知,积极的人类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和人际关系。在感情上,我们是群体动物,不可避免地寻求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积极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