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狄仁杰真相》身陷囹圄(5)

狄仁杰真相 作者:于赓哲


第三阶段:一线生机

狄仁杰等人的案子告一段落,来俊臣并没有履行诺言,给狄仁杰等人减免死刑,史书上记载说他把狄仁杰等继续关在苦牢里“待日行刑”,等着处死。在这个时段里,酷吏们由于忙着去陷害别人,对狄仁杰的看管有所放松。狄仁杰趁机从看守手里要来了笔和砚台,悄悄在被子上拆下来一块布头,在上面写了一份诉状。写给谁的诉状?写给武则天的。他要干什么呢?狄仁杰要告御状,直接向武则天申冤。他知道此时武则天仍旧在维持高压态势,正是多疑的时候,而自己这个案件,武则天满耳朵听到的都是酷吏们的一面之词,必须让她听到自己的声音。

狄仁杰把布头放到绵衣里,然后对王德寿说:“天气逐渐热了,能不能把这件绵衣交给我家人,去掉里面的绵絮。”这里顺便说一下,唐代是否广泛种植使用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还是个疑问,学界有争论。史书中这里的“绵衣”用的是“绵”字,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填充蚕丝的衣服。这是题外话。

王德寿对狄仁杰已经放松警惕了,他听了这个要求,一点也没在意,于是准许狄仁杰把衣服交给了来探监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将衣服拿回家,一拆就发现了那张诉状,于是拿着它去向武则天喊冤。

此时的武则天,正面对着狄仁杰下狱而带来的舆论风暴。大家被告密和酷吏压制许久了,许多人敢怒不敢言,结果这次狄仁杰等七人下狱,一下子使得大家爆发起来。为什么此时爆发呢?因为抓这七个人引起众怒了。七人中狄仁杰、李嗣真均以正直而著称。魏元忠不仅正直,而且还是平定徐敬业叛乱时的监军。当时平叛大军内部对先打叛军主力还是先打叛军中较弱的一部争论不休,魏元忠站出来力排众议,建议先打弱旅,再攻主力,先易后难,有助于逐步增强朝廷军队的信心。最后主帅按照他的建议去打,果然收得良好效果。最终击败徐敬业也是靠他的计策,当时双方隔着一条溪水对峙,官军前锋首战失利,士气备受打击。魏元忠注意到此时风向有利,且敌人身处芦苇丛中,于是建议火攻,官军由此大获全胜。这样的人能是反贼?天下人都知道这是冤枉的。

于是有人以实际行动支援狄仁杰他们,比如李峤,武则天派遣他和其他官员复核狄仁杰一案。其他官员虽然知道狄仁杰等是冤枉的,但是均不敢说实话,向武则天复奏的时候还是按照来俊臣的口径说话。唯独李峤站了出来,他说:“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我岂能知道其冤枉而不敢伸张正义!”于是他上书武则天,痛陈狄仁杰等人的冤屈。但是武则天不听,把他贬官了。

李峤这个案件如此处理,说明武则天对狄仁杰这个案件的态度起码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知道武则天的性格在她称帝前后是有变化的,称帝前以及刚称帝的那个阶段,是敏感而好杀的。她看待臣下是黑白哲学,非黑即白,没有中间路线,你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就是与我为敌。当年她还是太宗才人的时候就曾经体现出这种性格。太宗有一匹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可以驯服,武则天自告奋勇说我以驯服烈马,但是需要三件工具,一是铁鞭,二是铁杖,三是匕首。她说,先用铁鞭抽,它不服,就用铁杖打它的头,再不服,那就用匕首断它的喉咙。这个故事说明了她的性格,前两下子是看你服不服我,不服的话那就是真的不为我所用了,那你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杀了吧。太宗听了都很惊讶这个小女子竟有如此性格。这里顺便说一下,太宗也是刚烈性格,两人性格相仿不能互补,从恋爱心理学上说,这一对不大可能美满。高宗就不一样了,高宗性格软,武则天强硬,刚好配对,互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