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气急败坏,说:“杀不成江播,老爸在九泉之下怎么能甘心呢?哼,大不了父债子偿!”于是,他穿上一身白衣,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便去参加江播的葬礼了。
当时,江家的人虽然也有防备,但都忙着在人前表现,一个个都哭得昏天黑地,桓温便趁机混了进去。他一见到江播的大儿子江彪,便迅速从衣袖中抽出刀来,几个跨步上前,将对方捅死在地。在场的人都吓坏了,惊慌失措地想逃跑。
桓温便朗声说:“我今天来是为报杀父之仇的,你们不用担心,除了江播的几个儿子,其余无辜人员,我桓温绝不动你们分毫!”说着,他又提刀猛追,当场结果了江播另外两个儿子的性命,给老爸报了仇。
桓温为父报仇的事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有的官员便向皇帝推举他:“桓温这人很有血性,而且勇气可嘉,皇上您如果把他揽入自己门下的话,将来肯定可以大用。”皇帝心动了,便让他入赘皇家,娶南康公主为妻,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桓温的确有才能,至少在战场上,他有着许多东晋官员所没有的才能,348年,桓温灭掉蜀国,被晋升为东晋政府军政一把手,权倾天下。
谢安三十岁那年(349年),后赵帝国的皇帝石虎突然逝世,后赵内部乱成了一锅粥。桓温大喜过望,仰天大笑:“北伐的大好时机,总算让咱给等到了啊,哈哈哈。这次我一定要灭了后赵,扬名天下,给祖国争光!”
不过,桓温并没有得偿所愿,因为皇帝看他实力太大了,深怕他再立功勋,无法控制。从349年到359年这十年时间里,桓温虽然军权在手,但人人都忌惮他。
这就是四十岁的谢安出山前的局势:桓温是货真价实的老大!人人都能看得出桓温绝不是个甘心做将军的人,至于想做什么,暂时还只有桓温自己知道。
第二个难处就在谢安本人身上,和他以前积攒的巨量声望有关。其实这很好理解,这就好像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往往倾向于将其高大化、完美化,换句话说,对这种公众人物的要求非常之高,甚至是苛刻。这种情况下,对于处于大家期望中心的人来说,无形中就会有巨大的压力。
而且,当时普遍的一种看法是:一个隐士若是一辈子隐居山林,那叫志趣高洁,而一旦出山为官了,那就叫失节、变节,是非常遭人唾弃的一件事。那些名士对这种“抛弃节气的伪君子”向来是嘴不饶人,抓住了就肯定是一通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