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未出茅庐,先“养”其思(2)

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 作者:蓝知客


冯良建说,读书就是为了发家致富,千古一辙。不过人嘛,还是应该有点精神追求。爱国自然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爱国与忠君却是两码事,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冯道有些疑惑,书上说,忠君爱国是做官的第一要务。君就是国,国就是君。老爹为何有不同意见?

冯良建说,如果你忠的君是个好玩意儿,还有价值,可万一是个混蛋,你还忠他做什么?你说你爱国,可是当君都不稀罕爱国的时候,你还在那儿唱高调,不是找死吗?咱们老祖宗的政治理想就是“圣君贤相”,所以很多自认为品行高洁的人一旦做了官,就想把皇帝塑造成圣君,把政府首脑塑造成贤相。可是,那群王八蛋不是橡皮泥,随你怎么捏都成。凭几个读书人站在朝堂之上跟他说几句大道理,他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不可能的。我只是想告诉你,将来无论给谁打工,都不能死心眼,见好就收,见形势不妙,赶紧走人。

冯道说,难道我就不能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吗?如果他们不听,我就豁出性命去让他们改正错误。

冯良建说,平时就让你好好读历史,知道咱们大唐初年的魏征不?

冯道说,他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镜子。

冯良建说,当初,太宗皇帝问臣子们如何为臣。魏征回答,我不想做忠臣,当然更不想做奸臣,只想做个良臣。太宗皇帝问,忠臣和良臣难道还有区别?魏征说,当然有。“良臣”就是本人得到美名,老板也得到美名,子孙传世,福禄无疆,比如舜的司法官皋陶,常常巧妙地规劝舜做些理智的事儿。他的美名和舜的美名万古流传。所谓“忠臣”就是脑袋没有保住,导致老板也成为千古罪人,家和国都不能拯救,空留其名。比如商纣王的臣子比干,就是典型的劝人不动脑子。其实,魏征的意思是说,当臣子的固然要对君主尽忠,但这种忠不应该是“愚忠”,而应该是“巧忠”。向老板提意见,不能一味蛮干,老板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你不能触到他的痛处,得讲究力度、角度和限度,以老板乐于接受为前提,以软硬兼施、恰到好处、切实可行为手段。一切目的都是让老板改正错误,步入正轨。这才是一个臣子最基本的素质。

冯道恍然大悟。冯良建说,你很聪慧,但更要多读书。读书能使你更加聪慧,也可以让你知道天外有天,放下年少气盛的自命不凡,渐渐步入不露棱角的境界,若能再把魏征的话记在心上,将来真要有个一官半职,在官场上混,我也就放心了。但是,我不是教你混官场,而是真要做出点实事来,这样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野史上的很多东西都极恍惚,真假难辨。天知道这段父子对话是不是后人编出来的。但是,从冯道后来的行事方式来看,这段对话可谓是一个极佳的立论。

唐天祐年间(904~907年),放眼四望,烽火连天,冯道决定扬帆起锚。他选的第一个老板,是幽州的军阀刘守光。刘守光虽然是个暴殄天物的混蛋,但是对读书人还有那么点略微的敬意。冯良建曾在他手下打过工,后来因为担不起骂名,就炒了这个老板。冯道刚出草庐,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只有先拿刘守光练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