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除了2011年的最高棉价是国际棉超过国产棉之外,其余时段国产棉价均远远高于国际棉。
对比之后,我们应当相信,国内纺织企业“国产棉花价格高于国际棉价削弱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呼声也并非耸人听闻。以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原本是一家以棉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由于棉价连年高涨,2005年开始新增食用油压榨业务,2008年开始新增纺织业务,实行“一主两翼”战略。但是2008—2011年棉纱业务的营业利润率依次为﹣14.35%、0.94%、21.25%、﹣17.28%(数据来源为新赛股份年报)。除了2010年因为经济复苏拉动需求,高成本得以转嫁之外,其余年份基本处于赔本或微利状态。再以世界上纺织能力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中国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商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属于在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2003—2011年的毛利率依次为18.5%、16.8%、16.5%、16.8%、14.3%、8.7%、8.7%、16.1%、1.8%(资料来源为魏桥纺织年报),除2010年外,利润率呈现一路下滑趋势。2010年例外的原因与新赛股份相同:经济复苏拉动需求,成本得以转移。
中国的五个竞争对手
美国Globecot公司的罗伯特·安特夏克,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称为“一个伟大的成功故事”,不过在他看来,纺织厂正面临着客户需求萎缩和原料成本增长的双向挤压。他为中国的纺织企业列出了五个竞争对手: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不过,这五个竞争对手与中国的情况并不相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虽然纺织品出口越来越猛,但是它们本身不是产棉大国。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提供的一份统计表,2011/12年度,孟加拉国的棉花产量只有1.5万吨,而国内消费量高达86万吨,进口量为87.1万吨。越南的棉花产量更少,只有4000吨,消费量为38.1万吨,进口量达39.2万吨。柬埔寨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而且由于战乱停止种植棉花达30多年,直到2002年才恢复种植,当年参与种植的农户只有3300户,种植面积1125亩。这三个国家高度依赖进口棉花,虽然受国际棉价波动影响较大,但是没有“内患”,也就是不需要顾忌和平衡国内棉农的利益。
相比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情况与中国较为接近。2011/12年度,印度的棉花产量达587.9万吨,在满足国内消费量457.2万吨之后,还能出口一部分。巴基斯坦的产量为224.3万吨,消费量为228.6万吨,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棉花国际价位比中国价格低28.7%,印巴两国国内棉花价格价格又比国际价位低21.9%,也就是说,如果只能买国产棉花,中国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比印巴两国的同行高出50%。看到这里,读者朋友或许会理解纺织企业呼吁取消配额管理的根源了吧?
全球棉花供需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