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特风暴》神奇的六度空间

推特风暴 作者:王玉环


神奇的六度空间

所谓“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六度分隔”,这个听起来有点玄幻色彩的概念并不是真的指代物理空间现象,而是借用这个概念对现代人际关系进行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它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数学猜想。

这个理论最初是匈牙利作家弗里奇斯·卡林思1929年在他的一篇短篇小说中提出的,他在文章中认为,尽管世界很庞大,社会很复杂,但所有的人只要经过最多五个中间人就能够彼此关联起来,找到结识的机会。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受到古老漂流瓶的启发,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向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地区居住的160户居民随机发送了一套信件,信中标注了一个著名的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要求收到信的居民将这封信寄给他认为最可能认识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收到的人依此继续向下传递,直到将信件寄送到该股票经纪人手中为止。实验结束后,米尔格伦对此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信件在经过五六次传递之后就到达了目的地。据此米尔格伦进一步阐释了六度空间理论,将它表述为任何人与陌生人之间隔着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通俗点说就是一个人和任意一个陌生人,通过最多六个人就能够寻找到彼此认识的交集。

听起来还有点疑惑吗?那我们来举个更简单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句式——我表姐的三姨的哥哥的表弟的孩子的同学!乍一听起来,这个句式很有喜剧效果——通过拐弯抹角的生拉硬套,牵强附会地将两个人的关系扭在一起。但它正是六度空间理论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某种人际关系产生必然的关联,从而实现彼此的交集。这里面的“表姐”“三姨”“哥哥”“表弟”“孩子”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交集的关节点。当然,并不是说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一定要通过六个人才能实现关联,根据人和人之间现实情况的不同,中间的关节点可能更多,也可能更少,但从社会的整体交往均值来看,六个人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实现这种关联的需求。

其实这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人们经常在某些场合聊天时发现原来甲和乙是丙共同的朋友,但在这之前甲和乙之间却并不认识,而在这之后,甲和乙通过丙获得了关联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说:“这真是太巧了!”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六度空间理论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规律。

说到这儿的时候有人或者已经隐约有些明白了Twitter等微博服务一呼百应的强大影响力源自哪里了。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你认识20个人,那么被中间间隔的五到六个人介绍六到七次之后,就变成了20的六次方或者七次方,也就是64000000-1280000000个人,这个数字庞大到超乎一般人的想象,而现实生活中你认识的人数绝对超过20。如果将基数设定为25,那么这个区间的上限就接近60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你能想象你可以认识全球的人么?或者全中国的人?当然不能。但依据这个理论,一个能认识30个人的普通人可以认识的理论人数绝对远远超过了地球人口数。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无法对此做出任何设想,因为这根本无法想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