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亡启示录》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3)

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作者:马勇


见贤思齐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教诲。不要说中国人保守,也不要说中国的统治者保守,其实在家天下的时候,没有哪个统治者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强大,在国际上更能受人尊重。所以在经历了日俄战争的刺激后,在东三省治权从俄国人那里转到日本人手里之后,朝野上下还是很受刺激的,于是就有了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政治。这些皇亲国戚通过对东西洋立宪各国政治架构与实践的考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君主立宪无碍于皇权,反而有利于皇权永固,有利于消弭革命,有利于抵御外患。君主立宪既然有这样多的好处,又是皇亲国戚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到了1906年秋,清廷郑重宣布争取用九年时间走完日本二十几年走过的路,将君主专制改造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

两个致命失误

清廷启动九年预备立宪,最受伤害的无疑就是中国革命,所以当清廷委派五大臣前往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时,革命党人吴樾就在前门火车站用自杀性攻击进行抗议。只是这个行动不仅没有阻止五大臣的决心,反而将先前还有点儿犹豫的清廷一脚踢进了预备立宪的不归路,使清廷最高统治者意识到,看来君主立宪可能是个正确方向,否则革命党为什么这样害怕呢?

革命党始终不愿承认清廷立宪的诚意,在后来的几年,革命党一方面用武装起义激励追随者,另一方面就是调动舆论批评清廷立宪的虚伪、欺骗及不可信。只是在百年之后公平地看,在涉及国家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清廷是不敢拿大清江山开玩笑的,他们的立宪不是真诚与不真诚的问题,而是必须成功,必须将大清带到现代民族国家,重构国家体制,前提当然是大清国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大清国,江山不能移主,但江山必须改变,必须尽快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处于同一境界和地位上。

基于这种视角,我们看到清廷在短短几年时间确实做了不少改革,重建了中央及地方官制,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关系,地方自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各地的发展、竞争和相互模仿,也就成为那时各地发展的常态,地方的活力与激情真的被激活了,国家的精神面貌也就不一样了。到了1908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将一个美好的未来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起来,这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不曾有的事情,确实意味着中国有可能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