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中国的艺术与建筑(16)

作者:梁思成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来。有一些5世纪的小佛像留传下来。第一批重要的纪念性雕像见于大同云冈,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5年)第一个首都。云冈石窟是印度石窟的中国翻版。除了一些装饰题材(叶饰、回文饰、念珠,甚至爱奥尼或科林斯柱头)和洞窟的基本形制外,看不出在雕刻上有什么印度或其他非中国的特点。固然有少数典型的印度式佛像,但群体还是中国的。

云冈石窟由皇帝下令于公元452年开始建造,但因首都南迁洛阳,而于公元494年突然停止。云冈的一部分石窟与印度的“支提”(Chaitya)十分相似。中间是圣坛或窣堵坡。建筑与雕塑则基本是中国式的。早期的较大的雕像有的高度超过70英尺(21米),粗壮结实,身上紧裹着有褶的服装。后来佛像变得苗条些,而头及颈部却几乎是圆柱形的。眉毛弯弯,与鼻梁相接。前额宽而平,在太阳穴处突然后折。眼是细长缝,薄唇,永远微笑,下巴尖尖的。这一特征多在同时期的小型铜佛像上见到。衣服不再紧贴,而是披挂在身上,在脚踝处张开,左右对称,衣褶尖挺如刀,像鸟翼似的张开(这并非偶然,这时期中国书法常有尖锋)。佛像组群中有菩萨像,在印度菩萨作公主般打扮,在中国则几乎取消全部装饰,只戴简单的头巾和一个心形项圈。有长长的肩带,穿过在大腿前的环。

公元495年,在洛阳附近的龙门,在伊川河的山岩上开始开凿龙门石窟,情形与大同云冈近似。这里的佛像头部更圆润而较少圆柱形,衣褶不那么尖了,仍然对称,但更流畅,富有高雅的装饰性。有些洞窟的墙面上有浮雕,一面是皇帝像,对面是皇后像,各有随从侍候,表现着最高级的构图。龙门的雕凿工作持续到9世纪后期。

北齐(公元550-557年)统治者笃信佛教而过火。但在其统治的末期,方才开始开凿天龙山石窟,这些石窟里的大部分佛像站立着,头部是浑圆的,额头明显较低,眼睛虽然仍细但比较长,鼻与唇比较饱满。先前时期那种迷人的微笑几乎不见了,衣褶简单,直上直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