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认知盈余》不断调整,不断学习(1)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作者:(美)克莱·舍基


没有人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维基百科的前身是一个叫做Nupedia的在线百科全书,Nupedia失败了,而维基百科正是在这种失败的灰烬中诞生的。Twitter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应用于手机,后来又为了网页的使用加以改进,再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才爆发出能量。如果要求设计师第一次就正确使用认知盈余,那么成功的概率屈指可数。相反,他们的使命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不断学习。

学得越快,适应越快

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不断学习的可能性是巨大的。当照片分享网站Flickrcom在对其新功能积极地进行实验时,有时几乎每半个小时就升级一次软件,而传统的软件更新通常只是每年发布一次。Meetup com,一个帮助本社区居民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服务性网站,安排了设计者观察是否每天都有用户主动去使用他们的服务,而不是像行业传统的那样每六个月做一次焦点小组访谈。

20世纪的机构用尽各种替代方法去研究顾客、赞助商和用户的行为,比如焦点小组和民意调查就是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帮助他们直接了解用户的动机,不过许多了解过程中的难点也随之消失了。组织机构认为人们都是“办公室寄生虫”或“沙发土豆”,这样的偏见阻碍了他们从用户身上学习。成功运用认知盈余,从如何改变可以提供的机会方面找到答案,而不是担心怎么才能改变用户。

成功比失败带来更多的问题

彻底的失败,经常发生在新型社会化媒体身上,但这种情形至少没有拖泥带水。真正的长期困难来自于成功,因为成功的服务会提高人们的期待,吸引想要利用他人善意的人(如发送垃圾邮件),或是想看着这个服务失败的人(就像公交公司起诉要求关闭PickPalcom一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之一,就是提前制定计划,未雨绸缪。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策略运用得出奇糟糕。任何为社会行为创造新机会的人都必须了解计划的局限性:计划不能完全代替经验。因为计划会纰漏百出,也因为用户从来不会按设计者预期的那样行事,潜在问题不计其数。然而,提前对可以想象得到的问题进行防范,会让事情对用户来说更加复杂和难以坚持。在极端的例子中,防止对软件的所有误用,同时也限制住了其他可能的用法。而且,就算有人对所有可想象的问题都做出了预防,他们依然会面对想象之外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