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确定引进丰田生产方式,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同属制造业的丰田汽车和E公司,在制造工艺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种种不一样。明明“环境”不适宜,却硬要套用不适宜的外在形式,结果将是很危险的。原因何在呢?因为“环境”(主体、场所、时间)不相同,至为重要的目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下面以手机为例来说明,先单纯探讨使用目的。对于商业人士而言,使用手机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推进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目的是“方便与家长保持联系”;而高龄者使用手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安全”。“主体”不一样,其目的也会随之改变。当然了,考虑到时间和场所要素时,也有可能这三者具有同一目的。比如当发生地震灾害时,三者的目的都可归结为“确保安全”。
另外,即便同是商业人士,也有个人的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区别,“时间”要素一改变,目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拥有手机的目的,比较一下在私人时间里给爱人打手机与在工作时间内打手机向上级汇报工作的目的。
我们把追问目的称做“展开目的”。关于这个问题将在第2章进行详细说明。思考目的并不是我们要找出唯一的答案,因为通过展开目的后即可以明白一个道理:目的因人而异。
此时,如果无视“设定环境”而盲目套用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对于一位商人而言,他可能会对上级“窃窃私语示爱”,或者催促女友“赶快决定”。而上级听到他“缠绵示爱”也许会感到很不舒服,说不定会把他调到其他部门去;而被催促从速做出决定的女友怕是会离他而去。
不顾“设定环境”的不同而生搬硬套,必将导致可笑的结局。不考虑“设定环境”和目的而照搬先例的做法,必将犯下危险的错误。
“设定环境”如主体、场所、时间等变化了,目的也必定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说,我们首先要牢牢记住的是,务必搞清楚所“设定的环境”。在通常情况下,出发点就是从“设定环境”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