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交往中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不同的价值。
除了不同的类型之外,我们还要从不同的渠道认识不同的人。很多同学只是在体制内认识人,比如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体制,慢慢地你就会熟悉其中的成员。但是很少有人能在体制外去认识人。这就是说,我们从班级同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理论上是等量的,因为我们都是同学。但是到了社会上,如果能够突破这个渠道,也就是在体制之外还能认识人,这样,你的社会资本就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要借助多种渠道获得认识别人的机会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多样性。
第二个要素是实际性,而第三个要素是平衡性。有很多人中学里有好朋友,上了大学以后就没有再和好朋友联系。你心里会这样想,那时候我们是哥们儿、是姐妹,大家应该不会相忘的。其实人们一定会相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们不再具有可共享的生活经历。两个老同学,很久没有见面,再见面时只能说原来怎么样。人在没有后续交往的时候,关系就会慢慢变淡。
所以我们的社会关系要靠一定频率和密度的交往来维持,但是过密也不好,比如,天天和同学打牌、喝酒就不好,其实一个月超过三次以上的那些酒都是白喝的。交往过密时产生的不是黏合作用,而是分离作用。有句话叫“小别胜新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关系也是这样,一个普通朋友三天两头就见面,你会发现美感都没有了,新鲜度也降低了,因此我们要保持一定的频率,而不能太密。一般同学一年的交往次数是3~5次,这里我讲的是普通的成人关系。
还有一种是主动去找人家,一般来说,你主动找人家,说明你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实践中形成定式之后,无论你是被动地找,还是主动地找,你所属的社会地位都是不利的。为什么古人讲礼尚往来,就是我们平时进行的交往,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是按照朴素的社会地位在交往,很少进行自觉的交往。所以,不论你是采取被动还是主动,你都要设计你的交往模式。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在大学里面设计的一个交往模式。我在大学里面是学生会干部,有点儿小才华,能写一点儿小文章,组织一些小活动,又比较会跳舞,到跳舞的时候请三四个女同学跳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发现要跟漂亮一些的女同学跳舞必须得我主动去邀请,美女是被动的。有很多人去邀请她,那么她选择跟我跳舞就是对我的青睐,同时我会很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