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按危机的启示:救市宜早不宜迟
资本市场不可能不影响实体经济,不要期待证券市场自己恢复均衡,更不要相信“自由市场政府不能干预”的鬼话。这篇文章还旗帜鲜明地指出:拯救资本市场宜早不宜迟,出手越晚,经济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可悲的是,呼吁没有用,代价付出那么多,决策层仿佛还没有引起重视。 刺激内需、稳定经济,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而且短期最有效措施恰恰就是稳定资本市场。恢复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在于政府启动资金,化解“大小非”减持压力。政府可以出四万亿救经济,也可以出四千亿救股市。但具体方式上到底是政府的集中管理的“平准基金”好呢,还是“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好呢?
针对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短期连续三次下调利率之后,中央政府又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灵活审慎的政策措施,长远来看必将发挥有效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的“J曲线”时滞效应,短期内还很难达到刺激内需的效果。要迅速稳定信心、启动内需,不但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而且短期最有效措施恰恰就是稳定资本市场。造成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预期变化。同样是面临证券市场下跌和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回落,西方人普遍认为是证券市场泡沫破裂冲击了实体经济,造成欧美经济衰退;而中国人则更多地认为是中国实体经济不行了才造成股市下跌,仿佛股市对实体经济没什么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差异,西方国家面临实体经济零增长的可能,却投入大量资金拯救金融市场;而中国人在资本市场暴跌了70%以后,却从实体经济入手,为了保证8%的GDP增长而启动大规模的财政投资。事实上中国的资本市场同西方的资本市场一样,都是先于实体经济而调整,并且是造成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消费水平原本没有理由下跌。唯一可能造成消费下滑的原因就是证券市场下跌造成的居民财富缩水。美国的资本市场10月份的暴跌能够把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降低到1967年以来最低点,中国的资本市场蒸发掉数万亿财富也不可能不削弱居民的购房、购车、高端消费能力。
统计数据表明,除了地产销售量下降、汽车等大宗消费品销量下降、珠宝等奢侈品销售量下降、高端旅游和航空销售额下降之外,中国其他的大部分消费品的零售额都在增长,甚至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依然在20%以上。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消费还不是造成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而且结构性的消费下滑主要就是因为股市暴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