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打算先在实验动物身上实现体外循环,待技术成熟时,再将其应用于人类。当他将这些想法与他人探讨时,却很少得到鼓励,甚至有很多人持极端的否定态度。有些人认为,这一想法可行性太低,根本没有尝试的价值,如果以同样精力去做其他研究,也许短时间内就能发表许多成果,而研究体外循环,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就连批准了这一研究的邱吉尔教授也差不多持同样的态度。幸运的是,邱吉尔教授虽然对这一研究并不看好,却仍继续为吉本提供研究员的职位,且提供必要的实验室,促成了这一重大发明的研究开端。邱吉尔教授还将自己的得力助手——技术员玛丽·霍普金斯(Mary Hopkins)小姐也安排给吉本做该项研究的助手,吉本毫不客气地笑纳了,并很快把玛丽小姐变成了吉本夫人。人们常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只是隐隐觉得,吉本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研究了二十余年并取得初步成功,玛丽小姐一定功不可没。自古英雄皆寂寞,吉本居然得此红颜相伴,未来将有多少崎岖坎坷,且让这一对侠侣夫妇去踏平吧。
万事开头难,这一设想要想落实到实验,其纷繁复杂的种种细节超乎我们的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在玛丽的帮助下,1934年年底,吉本用橡胶、玻璃、废金属、自制瓣膜、橡皮手指套等零星实验杂物制成了一台“人工心肺机” ——单就我们知道的这些材料来说,不用亲眼目睹该机器的尊荣,称其为简陋或者原始都未免太客气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起始条件下,吉本夫妇不顾一切质疑与嘲讽,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一腔热血,逐步展开、推进实验研究。他们首先采用的动物是猫,由于实验经费捉襟见肘,连供实验的动物都买不起,为了能够免费得到动物,他们夫妇甚至会在夜晚降临时,用食物诱捕流浪猫。另一个不得已的原因是,虽然狗的心脏可能在解剖和功能上跟一个孩子的心脏更为接近,但当时那台机器的容量却无法在大体形的动物身上进行心肺转流。他们每周大约做三次这样的实验,将猫固定好并麻醉之后,把猫的静脉血自颈静脉引出,经与氧气结合后再注入股动脉,然后钳夹肺动脉10~25分钟以模拟肺动脉栓塞。之后,还要对实验动物进行解剖,以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得失。这样,每一次实验,常常要从清晨折腾到夜晚。到1935年,他们已能用机器代替心肺,使猫的心脏在体外循环下停止搏动,39分钟后恢复循环功能。
1937年,满怀信心的吉本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全美胸外科学术会议。在他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引起学术界瞩目的大好机会,说不定可以吸引到大笔的实验经费也未可知。但遗憾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外科学界对该研究反应极为冷淡,只有一个学者关注了吉本的报告,却称其为“儒勒·凡尔纳式的幻想”。凡尔纳这位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19世纪的好多作品中幻想出来的事物都在后世得以实现,但吉本的实验被冠以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嘲讽多于赞同。可悲的是,这种讽刺居然让吉本感到些许慰藉,因为在学术界的一片冷落和沉默当中,讽刺也是关注的一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