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大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杰克逊一家终于到达了中国川藏地区的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拥来的受灾人群,科学家阿德里安与白宫高官卡尔为了是否冒险开门让更多的人上船发生激烈争论。面对灾难,科学家阿德里安说服了各国政要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方舟的门被打开,外面的几万人被迎进来。这时,杰克逊带着一家跟着参与建造方舟的藏族工人要从船上的暗洞溜进去,他们系的绳子卡住了船舱门!这时,谁能得到救助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在科学家和自己小儿子的帮助下,杰克逊终于排除了他们造成的舱门机械问题。在方舟撞上喜马拉雅冰山的最后一刻,舱门闭合,幸存下来的人类终于在方舟中躲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迎来了继续繁衍和文明延续的阳光。
二、灾难片模式的沿用与翻新
在情境设置上,灾难片往往以自然灾害、幻想的外星生物进攻或者人类本身的非理性行为灾难原因,《后天》表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独立日》表现了外星生物的进攻;而《复活之日》则借战争表现了人类自私的欲望和黑暗的内心。这样,灾难片一方面可以借叙事张力和视听奇观表现观众心中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战争屠杀、社会不公、生活不定的恐惧与焦虑,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人们暂时逃离现实世界的紧张、焦虑与不安的情绪,进入梦幻世界去享受惊险,这种惊吓也是一种高质量的娱乐。在影院体验了大规模死亡的恐惧、天崩地裂的惊吓,走出电影院看到太阳还在照常升起才会感到自己是幸运的,才会额手称庆。就戏剧情境而言,本片设置了最大的灾难:全球毁灭,人类灭亡。灾难设置的广度与严重度足以引起最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事关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影片的故事时间(2012)和上映时间(2009)十分接近,这也是一种引发认同感、制造迫在眉睫危险的有效策略。影片中营造了逼真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的场面,也写了各国政府如何联手封锁消息,以便让政要和富翁得到逃生机会。这就与许多现实世界的威胁建立了联想关系:印尼海啸、四川地震、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境遇。影片与危机重重的世界政治也构成一种相关性联想:“9·11”恐怖袭击的阴影、美国与盟国共同出兵阿富汗、伊朗核能源问题成为核武器威胁、朝核问题屡添难题、金融海啸狂卷世界。在人心惶惶、阴云笼罩的大背景下,这种全球灾难既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更有一定的现实反省与警示意义。罗兰·艾默里奇说:“灾难电影是一种冲突很强烈的电影,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能会抛弃掉很多需要细细思考的元素,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对决,关系着生命的存亡,是你死我活、力量悬殊的一种较量,大家很容易就会被这种题材的电影所吸引。对我而言,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2012》讲述的是一种可能性,地球会不会在2012年迎来她的终点,如果是真的,人类文明何去如从,地球上的居民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