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没有这些渎职行为而被上司打入冷宫去每日拆卸别人的通信,他在德国统一之后的境遇会不会好点。但这就是我们在影片结尾时看到的奥普曼·威茨格尔,每天拉着小车给各家送信。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他当年的行动,他就不会引起德雷曼知道真相之后的巨大敬意和钦佩,他就或许像前文化部长一样继续在黑暗中欣赏自己的得意,继续去咀嚼自己虐待的得意,或许为自己逝去的美好时光而哀号。在影片结尾,他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巨大的升华和慰藉。
书店的橱窗里,两个男人的灵魂在拥抱。在这个书店里,戏剧达到了高潮:最后他明白了,自己的行动被知晓了、被理解了,得到了作家无声的响应。当年,他自己曾经冒险保护过这个作家,在书店橱窗里,奥普曼·威茨格尔那平淡的生活被作家点亮了。
奥普曼·威茨格尔以干扰别人的生活、闯入别人的生活、摧毁别人的生活开始,以挽救别人的生活、挽救自己的生活结束。
一个人面对别人的生活,就是在面对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思考别人的生活,就是在思考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挽救别人的生活,就是在挽救自己的生活。那几天,我到处给我的朋友发短信:为了我们的生活,看看《别人的生活》。
二、保存窃听档案与民族的精神疗伤
《别人的生活》这部影片的确闪耀着一些理想主义的光芒,它呈现了在那灰暗天空下人经过思考可能做出的另一种选择。但是本片对积极生存的高歌与现实主义的环境营造、真实准确的社会氛围描绘达到了较完美的平衡。影片中有极权主义统治下那令人胆寒的境遇描写,也有善与恶的真实对立。导演既展示了道德的光芒和思考带来的救赎,也丝毫没有回避对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的描写。我们看到,不管是对“好人”还是对“坏人”,影片的描写都是性格化的,真实可信的。看看库尔威茨上校和文化部长的性格塑造,我再次体会到:对恶的有力描写也是一种美。
我看这个影片是由于我的几个学生的热情推荐,他们不大关心政治,对柏林墙和它的倒掉也知道得很模糊。但是他们对影片的精美剧作和感人结局依然唏嘘不已。在一个地方,我的这些学生朋友有所迷惑和怀疑。他们看到柏林墙倒坍后作家德雷曼到前秘密警察的档案库去查询当年自己被窃听的记录。学生朋友问我:他们怎么会把这些可怕的档案都留下来,还公开让当事人去查阅。我当时还没看这部片子,也没有去了解这方面的史实。但是我根据他们描述的影片风格断言:在这种重大的史实上,编导不可能虚构,这是风格上统一的需要,也是叙事道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