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的主要战术作战技巧在于步兵。步兵在进攻敌军防线或工事时往往排成两列长长的战线,以便在集中齐射时发挥最大火力。战线通常每列为一旅。每个师的三个旅一边向前推进,一边轮流开火。
进攻时通常首先会展开炮击,但鲜有效果。防守的步兵和炮兵往往不会蒙受损失,能够从容不迫地在进攻方发起进攻后朝对手倾泻猛烈的炮火。据估计,内战期间对设防阵地发动进攻的成功率仅为1/8。在某些场合进攻方的伤亡率甚至高达80%。由于防守占据如此优势,难怪战线上守军人数即使少至每英里1.2万人,仍然可以击退大规模进攻。
鉴于正面进攻难以取得成功,加上由西点培养的军官们倾向于想尽办法避免正面作战,因此一些将领尝试从侧翼包围敌军防线,对敌实施纵向翼侧卷击。对此,守军将领则试图利用天然屏障或部署兵力保护两翼。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指挥官们都会保留预备队,利用可利用的一切突破或是在防线被敌军突破时增援补缺。打仗时“零敲碎打”是一切可能犯下的战术错误中最为严重的。况且散兵对摸清敌军位置和辨别友军早已驾轻就熟。
由于美国的地形林木茂密,穿行困难,因此骑兵和炮兵在攻城拔寨方面的战术作用注定要较以往的战争小了不少。膛线火器的发展令骑兵变得不堪一击,同样使其失去了战场上的优势。因此,骑兵部队被用作侦察与掩护之用,有时也被用于迅速抢占要点。骑兵在这些相对独立的大规模作战中具有相当的战斗力。炮兵则主要用于防守,可以将大炮挖壕隐蔽,以便用猛烈的炮火迎击成队进攻的步兵。
因此,技术使参与内战的战斗人员手中拥有了更新、更具毁灭性的火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防守一方会占据优势,而且为何会产生如此高昂的总伤亡人数(在这场为期四年的战争中,双方共有将近六十万人战死沙场)。然而,战争的胜负通常并非由武器、技术、兵力、后勤和军事指挥中的任何一项所单独决定。虽然偶有例外,但战争胜负始终要在战场上见分晓。而美国内战——这场“南部独立之战”——同样不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