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军队及其战争》11.3 “失去”中国与朝鲜战争(5)

美国军队及其战争(插图第2版) 作者:(美)詹姆斯·M·莫里斯


由于美国上下早已对这场朝鲜战争和“打不赢”的策略心生厌倦,因此杜鲁门将五星上将“扫地出门”在国内政坛引发轩然大波。那些主张发动全面战争,赢得胜利的人将麦克阿瑟视为杜鲁门误导政策的牺牲品。而对于那些早就认为战争毫无意义且与美国国家利益毫不相关而大唱反调,以及不分场合一概反对使用武力的人而言,麦克阿瑟不过是蛊惑人心的危险分子,他以下犯上是罪有应得。当这位五星上将重归故里时,迎接他的是盛大的游行和公众的如潮赞誉(这背后少不了共和党的煽风点火,其领导人希望借此为共和党谋取利益)。美国人对朝鲜局势的所有困惑疑虑(这一事件首先被说成是“警察行动”,然后改口为“冲突”,直到最后才被称作“战争”)似乎一下子全都体现在了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纠纷之上。不过,随着亢奋之情最终平息,美国人民却发现似战非战的局面仍然在朝鲜继续,解决问题的出路看上去依旧遥遥无期。

1951年春,在詹姆斯·A·范弗里特(James A. VanFleet)中将的指挥下,第8集团军的步兵、陆战队士兵与韩国士兵一道击退了中朝军队的多次进攻。他们得到了关键的空中支援。远东空军在空中和地面封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飞行员们则为地面部队提供精确空中支援。第8集团军经过“大钵”、“伤心岭”和“血岭”战役等连番血战,从共产党军队手中夺取了朝鲜中部的“铁三角”,最终在三八线以北建立起堪萨斯—怀俄明线。战斗于1951年临近尾声之际陷入僵持局面。双方开始谈判。

1951年11月,和谈在板门店展开,一直拖到1952年。争论焦点在于联合国军提议羁押的战俘在获释后不必强制归国,而共产党方面对此坚决反对。1952年10月,谈判完全破裂。小规模突击和炮战在堪萨斯—怀俄明线一直持续不断。

随着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承诺“前往朝鲜”,并将此承诺纳入其选战计划,以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大选,谈判至此才得以重开。艾森豪威尔飞往朝鲜,与远东军司令马克·克拉克(Mark Clark)将军会晤,决定有必要进一步施加压力,在战事僵持的情况下打破谈判僵局。因此,他在当选总统之后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苏联和北朝鲜传达信息,如果无法重启和谈并达成休战,那么将坚决采取措施,动用美国在朝鲜和其他地方能够动用的一切武器来结束僵持局面。随后双方重启和谈,并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就此结束。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参战人数多达200万。美军伤亡14.2万人,其中战斗死亡3.3万人,因其他原因死亡2万多人,10.3万人负伤,另有5200人失踪。美国各盟国阵亡6.1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南朝鲜人。北朝鲜与中国方面阵亡、负伤、被俘、失踪人数总计在125万—150万之间,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国人。停火线位置与三八线大致齐平(西段略微南移,东段则稍稍靠北),南、北朝鲜的位置几乎与1950年如出一辙。美国人民不禁要继续追问(正如他们已经苦苦追问了两年之久一样)这场战争因何而起,又有什么收获。尽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总能一目了然,让人信服,但对于那些愿意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来说却具有实质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