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选择的悖论》选择的意义何在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作者:(美)巴里·施瓦茨


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伯特·加缪(Albert Camus)提出过一个问题:我应该自杀还是享受一杯咖啡?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选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选择,生活中永远充满了选择。存在,至少是人类的存在,是由人们作出的选择来定义的。若当真如此,那么我们面对比以前更多的决策和选择,究竟意义何在?

想一想你早上醒来后会干什么。你下了床,慢吞吞地走到浴室,刷牙,洗澡。我们甚至可以把事情再细分一下:取出牙刷,打开牙膏盖,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即使是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起床“仪式”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选择。你可以不刷牙,不洗澡,不穿内衣。也就是说,当你还睡眼惺忪,连第一杯咖啡都没喝上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连串的选择了,只是平时你都不曾注意到罢了。其实你也可以干点别的,不过却没意识到其他可能性。

这些晨间的活动是那么根深蒂固、司空见惯、不由自主,在不假思索中就全部完成了。因此尽管从逻辑上你的确可以选择干点别的,不过这种选择的自由并没有带来实在的感受。到了周末,事情或许会变得不太一样。你可能会躺在床上问自己,要去洗个澡呢还是等一下再去,或者会把早上剃须这个环节也省了。不过在工作日,你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完成这些事。

这绝对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每一步都变成经过精心计算的有意识的选择,我们每天都要累得够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选择逐渐从一种内隐而且缺乏真实感的事,转变成外在的、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存在。我们今天要面对史无前例的困难选择。

要是有人企图剥夺那些我们一直拥有的选择权,我们可能会深深不忿。要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在某件事情上有没有选择,那我们应该会选择凡事都有选择。不过随着选项不断增加,你会越发觉得心里难受。

正如我在第 1章中所说,我们掉进了弗雷德·赫希所说的那种“小决定暴政”的陷阱。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会不断增加新的选项,但是从不会把所有选项都浏览一遍。尽管如此,在每个领域接受新的选择,其实就等于接受全部选择,附赠一个让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的结果。

在下一章,我们将会探讨怎样减轻选择太多的负担,从而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压力和不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