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亿种活法》90年代中期以后的童年:升级与差距

十三亿种活法 作者:宋石男


90年代中期以后的童年:升级与差距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成长为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具独立精神的公民。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孤独成长。

孩子们大多已不屑于或没机会玩诸如吹纸人、打子弹壳的质朴游戏。他们被卷入电脑时代,稍后更被卷入网络时代。

娱乐升级,从电子游戏升成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尽管游戏的花样比之前任何一个年代都多,孩子的孤独感却空前强烈。独生子女是一个因素,新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是又一个因素。在80年代以前,孩子面临的主要是印刷媒介,这种媒介很难制造拟态环境,孩子有更多机会与自然交流,与人沟通;到了90年代,孩子面临的主要是电视媒介,可能接触到大量的成人信息或准成人信息,从而早熟,而电视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又使孩子部分失去现实感。这一切在2000年以后变本加厉,因为网络媒介的崛起。我曾见过七岁的孩子在QQ上谈情说爱,也逮住过初一学生从网络获取色情资讯。在网络世界,真实的社会身份被隐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巨量信息席卷而至,孩子很容易就提前成熟,童年的特征及乐趣也随之消失。(不过,也有人提出,网络时代的童年,是“转型”,不是“消失”。)

娱乐升级的同时,孩子的负担也在升级。各种技艺培训:钢琴、舞蹈、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就像十座大山一样罩在孩子身上。此外,还有奥数培训等众多课外辅导。儿童培训课程是一个完整而邪恶的利益链条,而从中最不能获益的,就是儿童本人。

上述只是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还有相当数量的相对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没有娱乐升级的愉悦,也没有负担升级的困扰,却如余华所说的,活在巨大的差距里。9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儿童节期间采访各地的孩子,问他们最想得到的“六一”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想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