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槛上的民国》第二章 君宪,共和?--被抹杀的程序(13)

门槛上的民国 作者:金满楼


四、“赶”出来的民国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这种偶然性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通常被称为“变数”,正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存在,历史才会显得多姿多彩,而又令人不可捉摸。

1911年11月27日,冯国璋夺取汉阳之时,由徐绍祯所率领的“江浙联军”也正全力围攻南京,尽管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及江防营统领张勋向袁世凯连连告急,要求调派援军,但袁世凯对此力有不逮,最终只能置之不理。5日后,南京城破,清军残部在张勋的率领下撤往江北。

在汉阳已陷、武昌指日可破的危急形势下,革命阵营拿下南京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个城池的得失。12月4日,“江浙联军”占领南京的消息传来,“各省代表会”当即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代表们撤离北洋军炮口之下的武昌,前往南京继续开会。

历史同样充满了各种巧合。就在同一天,由于武昌前线形势极其紧张,“各省代表会”的留沪代表及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而且他们更进一步,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

上海方面的通电发布后,仍在武汉的各省代表大为不满,因为按原议,留沪代表仅仅是一个负责“联络声气,以为鄂会后援”的“通信机关”,他们擅自决定临时政府所在地及选举临时政府首脑纯属越权之举,“既不合理,又不合法”。于是,“各省代表会”在12月7日作出决议,请黎元洪电告沪军都督陈其美,“在沪联合推举大元帅、副元帅等名目,请其宣告取消”。

在各省代表看来,上海方面的决议意在“争权”;而对“首义都督”黎元洪来说,陈其美等人背着湖北方面选举黄兴为正元帅、自己为副元帅的决议,显然是在与自己“争位”。黎元洪对此甚为恼怒,次日即发出一道措辞严厉的电文:各省代表均到湖北,议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订期在南京公举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经我处通电各省,应都已知晓。现忽然来电,称上海有十四省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元洪为副元帅之说,所言甚为荒诞,如确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以免淆乱耳目。

要说起来,上海方面搞的这个“大元帅、副元帅”也确实站不住脚,且不说留沪代表不具备议决权限,就是开选举会时,与会者也极其混杂,除各省留沪代表之外,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沪军都督陈其美及江苏地方军政分府的马良(镇江都督府代表)、王照(江北都督府代表),乃至毫无代表名分的章太炎、蔡元培、顾忠琛等人,也掺杂其中并参与投票。如此不伦不类,非但“各省代表会”及湖北方面一致反对,就连“江浙联军”将领也都不肯承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