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槛上的民国》第二章 君宪,共和?--被抹杀的程序(21)

门槛上的民国 作者:金满楼


以袁世凯的用意,他未必对清廷有所好感并有意扶持,但袁毕竟不是新派人物,而且讲究实用。在他看来,清廷固然无药可救,但作为一种政治象征加以保留也未尝不可,毕竟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其历史惯性不容忽视;而且,在仿造英国“虚君共和”的君主立宪体制下,对减少国内动荡并维护国家统一也是利多于弊,至少比新造一个共和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操作(譬如满蒙问题,譬如军阀割据之风险)。但是,南方革命党在共和问题上的决绝态度令袁世凯无所适从,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只能是“以国民会议议决国体问题”,因为如此一来,袁世凯既可以避免欺凌“孤儿寡母”之讥,同时也为清廷倒台提供了台阶。

就法理而言,“以国民会议议决国体问题”的做法虽然在操作上会出现种种困难与变数,但如果得以顺利实施的话,应该说更加符合“民主”的要义,并且遵从了程序的价值。但事与愿违,程序价值最终败在了政治权术的算计之下。袁世凯精心设计的这一中间方法亦无从实施,南方“另立中央”的既定事实令其回旋余地减无可减,而在当时“战既无饷,和又无策”的局势下,袁世凯也只能与南方继续周旋下去,以求最终的解决之道。

之后的时间里,南北双方函电交驰,相互指责,不亦乐乎。表面上看,和谈已完全破裂,但实则不然。在张謇等立宪派及外国公使们的斡旋下,双方的秘密谈判仍在持续进行,即便已辞职的唐绍仪,当时也仍旧留在上海。在反复争辩与谈判后,双方最终在一桩幕后的交易上达成默契,那就是:牺牲清廷并由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在全国归于共和后,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于袁世凯,由袁世凯出面组织民国政府。而这,也是当时中外各方所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1月中旬,南北双方关于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总统职位由袁继任等要件基本谈妥。1月16日,消息灵通的莫理循在写给主编布拉姆的信中不无兴奋地透露,清帝极有可能在最近的一两日中宣布退位。很显然,这个消息是从袁世凯的机要秘书那里获得的(很可能就是蔡廷干)。

莫理循特别提及,就在他写信时,袁世凯正在入宫觐见,他此行的目的是力促清帝退位以换取优待条件。但就在袁世凯退朝回家、行至东华门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的路上,袁世凯的马车遭到了北方革命党人突然的炸弹袭击,其中共炸死卫士6人[12]、平民2人。

在这次惊心动魄的暗杀行动中,袁世凯车驾之马当场被炸毙,从骑也被炸死,袁世凯本人则被炸弹冲击波震出马车。在硝烟弥漫的危急时刻,一名革命党冲上前来,正要持枪射击时,袁世凯的贴身卫士反应迅速,在将袁世凯扶上马的同时,又一枪命中该革命党的前额,最终令袁世凯侥幸逃脱。之后,那些刺客们多在被捕后迅速被处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