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就已经开始了向黄河流域的迁徙。造成诸族内迁的原因现在历史学家还说不太清楚。
但据竺可桢的研究,自西汉以后,东亚气候由暖转冷,气温逐年降低。东汉以后直至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而这恰恰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是相吻合的。当气温降到最低点的时候,甚至淮河在冬季都结有存冰。在如此的气候条件下,北方高纬度的草原地区以及西部的高原山地,必然变得更加不适宜人类居住。就草原上的游牧经济而言,低温引起的草场质量下降,载畜量降低,导致游牧经济滑坡,无法为草原民族提供足够的给养,这可能是北方和西方民族大规模向黄河流域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早迁入中原地区的是战败后投降的南匈奴,还有作为东胡后裔的乌桓人和鲜卑人。
乌桓、鲜卑的最早居住地都在大兴安岭,其南下的历程甚至可以回溯至公元前。公元1世纪,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人进入蒙古草原,草原各部遂统一于鲜卑人的旗帜之下,至2世纪中后期,鲜卑人曾在檀石槐的领导下,建立了东起辽东半岛、西达敦煌的庞大部族联盟。与此同时,西部发展起来的氐族和羌族也成为东汉帝国西部边境地区最难解决的问题。但是,东汉帝国的存在,一方面是阻止各族大规模进入黄河流域的屏障;另一方面,帝国尚可以对迁入其境内的各族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北方的秩序尚基本可以维持稳定。
随着东汉帝国的崩溃,阻碍各族内迁的屏障不复存在了,各族开始大量进入黄河流域,在中原地区与汉族杂居。当“八王之乱”摧毁了西晋的统治基础之后,甚至在中原地区,王朝也不再具有控制内迁各族的力量,最终,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灭亡了西晋。
以匈奴人为榜样,鲜卑、羯、氐、羌也都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本民族的政权,因此习惯上将此五个民族称为“五胡”。“胡”曾经用来指匈奴人,后来也指北方草原民族,到这个时候,已经演变为对所有少数民族的泛指了。
虽然历史学家习惯上称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但此时期北方存在过的割据政权不止16个,各主要割据势力情况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