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碰撞融合》传闻中的异域(3)

碰撞融合:中国与西方的交流 作者:刘德斌


根据西方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秦穆公实际上是打败了一支被称为波伊人的塞西亚民族(属雅利安种),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整个欧亚大草原的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徙!大迁徙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波伊人被秦穆公战败,西迁到了新疆阿尔泰山一带,战败了那里的伊森多尼斯人;伊森多尼斯人逃到了伊犁河流域,打败了当地的马萨盖塔伊人;马萨盖塔伊人又被迫西迁,战败了位于阿富汗以北的中亚地区的斯基泰人;斯基泰人西逃,最终来到黑海一带,打败了克兰米利安人;克兰米利安人在斯基泰人的追击下,在东欧和西亚地区到处逃窜,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虽然西方学者们的这一观点,有点不可思议和夸张之处,但是,秦穆公的霸业使秦国声名远播却是毋庸置疑的。中国被称为“支那”,就是自“秦”这一国号演变而来的。印度最早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的cina,从前译为“支那”,就是指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季羡林认为当是源自中国的“秦”字。

就像华夏先民对遥远的西方世界充满无尽遐想一样,西方世界同样对神秘的东方充满着向往,而且东西方的遭遇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华夏族对“西王母”故事的记忆一样,在西方世界的地中海沿岸,古代希腊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在遥远的东方生活着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在那里没有仇杀,没有战争,人们纯洁善良,人人长生不老。

据说,传说起源于一位幸运的东方旅行者阿里斯特(Aristeas)的传奇之旅,后经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转述而广为流传。其实,关于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在其之前的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的诗中就已经出现了。近代许多学者的研究也逐渐表明,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是欧洲人对古代中国的最早记载。

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英国学者,通过整理阿里斯特的叙事长诗,证实阿里斯特很可能是光明神阿波罗的一名祭司,其东方之旅的目的,是去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那里做一次“朝圣之旅”。因为古希腊神话中说,阿波罗每年要到那里去度过冬天,并享受100条驴的隆重祭典。

“西王母”在中国更多的还是被当作美丽的传说、神话,希伯波里安人在西方也是一样,虽有不少学者肯定了这一故事,但普通民众仅仅把这一故事当成传说来看待。在这之后出现的对中国的另一个称呼——“秦奈”一词,则是西方人对东方,对中国认识具体化、清晰化的体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