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也是一个矛盾体,因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19世纪,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蹂躏这个国家并掠夺它的财富。1839年夏天,清朝的官员林则徐在虎门港下令公开销毁两万箱鸦片,而虎门就在东莞。这个举动让中英两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双方在广东交火,英国的战船摧垮了中国军队,战争很快结束。《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开埠通商,给予外国史无前例的商业和法律特权。中国的历史课上说,虎门销烟照亮了中国的近现代纪元: 对外国列强的屈服,随之而来的是清王朝覆灭,革命,战争和共产党在1949年的胜利。
但这个地方还有另一种历史。1978年的秋天,香港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开设了第一家外资工厂,第一年的收入是一百万港币。工厂将香港运来的材料加工为成品,再运回香港,销往世界各地。太平手袋厂开创的这种模式,被数以千计的工厂所追随。接下来的两年里,中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吸引外资和免税政策等鼓励自由企业措施的试验田。最大的一个特区是深圳,位于东莞以南约八十公里,并很快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展示台。深圳是规划出来的样板城市,由北京的领导意志催生出来,得到国家部委及下属企业支持。
东莞不一样。没有任何人的指令,就这么发展起来了。深圳胸怀大志要发展高科技和创意产业,而东莞做的是它力所能及的,也就是说,香港和台湾那些低技术含量的工厂,做衣服、玩具和鞋子。这些工厂只需要廉价的土地和劳力,以及当地官员的放任自流。一开始的那些根本就不能叫做现代工业。许多早期的工厂是二三层的房子,一间屋子里坐五十个工人,在桌前做一些简单的活儿,比如缝合玩具熊或是给洋娃娃安上假发。有些厂房甚至设在铁皮搭成的棚子里面,因为老板不想花钱建一幢真正的房子。
早些时候,这里没有开通到香港的铁路。生意人从香港走过边界,先到深圳,然后打一辆出租车到他们在东莞的工厂,沿路穿越片片农田。“那时候这边没有路,没有车,没有电视,连窗帘都没有,”艾伦·李,一家台湾鞋业的主管回想当年的情景时这样说。他于1989年来到东莞。“你根本买不到那样的东西。”1989年的6月,他骑了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去看电视上有关天安门广场示威者的新闻。
本地的劳动力很快就供不应求,邻近省份的移民开始来到东莞。林雪,就是我认识的为一家打工族杂志写稿的女子,1990年从四川农村来到东莞。“我们两眼一抹黑就来这里了,”她告诉我。“我去问卖票的,我应该买张去哪里的车票?卖票的说去哪,我们就去哪。”林雪找到了一家工厂,七十块钱一个月,她的妹妹在另一家工厂冲压胶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