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是三星?》李秉喆与三星集团

为什么是三星? 作者:(韩)高承禧


1910年2月12日,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喆生于庆尚南道宜宁郡正谷面中桥里 。他在儒学家风的熏陶中成长,祖父是儒学者,父亲也十分推崇儒学。李秉喆从5岁起,在祖父创立的文山亭(书塾)里学习汉学5年。他很喜欢读《论语》,简直爱不释手。

在儒学的影响下,李秉喆无论是会见宾客,还是教育员工,常会引用《论语》中的句子。《湖岩自传》中就多次引用了《论语》中关于道义、孝等内容。李秉喆曾说过:“我的思想和生活都离不开《论语》。”李秉喆以《论语》为生活信条,儒学的思想伦理深深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

韩国光复以后,李秉喆怀揣着“实业报国”的创业热情,开始了他的事业。民族解放,国家获得独立,他的想法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殖民时期的亡国之悲,战争带来的痛苦回忆,使他渴望国家富强昌盛。于是,他励志创办企业,奉献国家民众。他将“实业报国”作为创业动力,挺进了创业的队伍中。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三星自50年代起驶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三星以产业阶段发展论为基础,陆续创立培养了一系列公司。首先以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轻工业起家,接着发展重工业、重化工业,然后进军尖端技术领域。

20世纪50年代,三星的前身三星物产拓宽了业务范围,转入轻工业领域,设立了第一制糖和第一毛织,主要从事生活用品等消费资料的生产。这正是三星产业阶段发展论的实例。三星60年代进军重工业,70年代进军重化工行业,这也是在产业阶段发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80年代,三星通过分析国际形势,预见半导体产业会成为未来尖端产业,既而进军了半导体市场。

三星虽然在产业阶段发展论的指导下创立发展企业,但并没有草率地选择发展道路。50年代,国家和社会对糖和西服的需求量增大,李秉喆便设立了第一制糖和第一毛织。这两家公司成了当时的龙头企业。三星走在行业的前沿,与时俱进,发展顺应时代的产业。三星60年代进入重工业领域,70年代进军重化工业,80年代进军半导体行业,一直发挥先锋作用,推动着韩国经济的发展。

如今,作为规模最大的电子公司,三星电子已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1982年,三星预测半导体业将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不顾周边反对的声音,毅然打入半导体市场。1983年10月,三星组建了半导体和计算机项目团队,1984年3月在《中央日报》上刊出公告。同年,三星在国内外融资1 000亿韩元,设立了水原器兴半导体通信工厂。1984年5月,生产通信设备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厂也陆续竣工。

三星器兴半导体通信工厂投入使用之后,第一条生产线上便开始生产64K DRAM(系统内存)。1985年5月,三星再斥资1 900亿韩元完成了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用以生产三星自主研发的256K DRAM。

三星半导体的飞跃发展,可谓是韩国奇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如今,三星半导体已成为产业旗舰,引领着韩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