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奠基
如果一个70岁的人功成名就,说自己前30年活得没有意义,我们会怀疑他有老年痴呆症。计划经济完成的是资本积累的任务,单个企业的成本收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反映计划经济的贡献,造原子弹的国家安全收益,造大飞机的产业拉动效益,都不计入企业收益。而油矿勘探、科技发明的沉没成本是由国家承担的,也无法计入企业成本。
按照国际通行的指标比如GDP,必然低估计划经济而高估市场经济。改革时期的特殊增长因素是体制转轨,转轨是把在计划经济下积累的财富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转换成现实的GDP,因此转轨或者说改革是综合体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方面贡献,绝非市场经济一方。把肯定计划经济积累的贡献说成是反对改革,是无知和偏见,或者就是维护既得利益,必须予以纠正。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许多在计划经济下不计算价格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计价了,如土地、资源和家务劳动;许多财政补贴取消了,相应地必须提高企业成本;物价提高要求工资增加。绝大部分统计只要不是实物指标而是价值指标,都是以价格为基础的,价格提高了,投资、消费、收入、物价、成本、出口、税收、GNP、GDP、企业收益、分红,都会提高,货币也会超额发行。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则是把未来收益通过贴现的方法变成现实货币财富,于是有股票和房地产的增殖。近年以来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及其暴利,主要是由于国家让渡了地租。马克思指出的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在计划经济下基本为零,而在转轨过程中逐步具有了价格,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购买者都有利益,其来源是计划经济积累的地租的让渡,是政府帮助拆迁造成的低成本。
改革初期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是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把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业发展全归功于分地是不公平的,计划经济时期培植的良种也起到关键作用;80年代初期的消费热潮是军转民的产物;大量国有企业的人才下海、兼职和技术外溢,给乡镇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本;在所有人都没有财产做抵押品的时候,是各级政府和国营单位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无偿的担保,成为他们“第一桶金”的来源,现在都是应该算产权的。
如此说法,并不排除改革与市场的作用。没有改革,计划经济积累的财富就不能在市场经济中转变成为现实的财富。我们肯定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也不是反对改革开放,肯定计划经济,是要反思改革,保障下一阶段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历史是螺旋型发展的,具有“隔代”特征。第三阶段可能在形势上要否定第二阶段一些东西,并恢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点,这是更高水平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倒退。社会基础已经变化,计划经济只能成为历史,但是我们希望留给我们后代的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全体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但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我们需要继承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而不是计划经济的做法,这是一种精神的继承。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