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信息技术进步神速
戈登·摩尔在1965年就预言硅谷将向着现代化推进,“8080”则成了这一预言的最新体现。当摩尔在《电子商业》(Electronics)杂志上看见一个他曾经画过的图表时,首先发现的是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过去6年里每年都在翻番(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然后他无意地表示,处理速度这种惊人的翻番现象甚至可以在未来几十年内每年都持续发生,并且同时会相应地降低芯片的成本。
摩尔后来稍微谨慎了一些,认为差不多需要18~24个月的时间,才能将微处理器芯片的功能提升一倍。由于摩尔的看法非常准确,几乎成了科学原理的神话,有人便称之为“摩尔定律”(Moore’s Rule)。甚至连谦虚的摩尔后来偶尔也会将某些事情归功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定律。
摩尔清楚地知道,微型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无法精准地判断整个过程。在诸如IBM、通用电气以及霍尼韦尔这样的大型主机厂商继续支配着计算机市场的同时,谁能够预见对“个人电脑”(PC)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谁又会想要去生产这样的设备?既然大型主机一台就能够赚到上百万,那为什么要去生产只能赚几千块的微型电脑呢?在1965年时,摩尔和其他人一样,也看不到个人电脑的市场,他当时想象的极限就是一台在家中能够接通主机的电脑而已。
尽管无法预知市场,但从实际的角度来说,摩尔定律还是反映出了一个工程方面不可比拟的真实现象。自己算算就知道了:每18个月翻一番+持续35年(比如说1965年~2000年)=850万倍的增长。英特尔在奔腾Ⅱ型芯片(1997年推出)上有750万个晶体管,其中每一个都很微小。在传统制造业里,性能加倍的同时还能降低一半成本的事情,根本就是前所未闻的,但这却在半导体领域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