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成立基金会,而用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做起事来比较有弹性。
3.不给予他人捐赠或补助。捐赠或补助在公益中的确有必要,因为很多弱势群体并没有能力自给自足。但因为政府和许多非营利组织已经在做,所以我们不做。
于是,我们确定不用基金会的形式。到了第三轮,剩下的选择还是很多。该如何评估?再一次,我们用笔写了下来。我写下了评估标准: 1.广度:能造福多少人?
2.深度:能否彻底地解决问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能创造出系统化的效果?
3.持续性:是暂时解决?还是一劳永逸?
4.感染性:能不能激励其他人一起参与,让善意的能量愈滚愈大?
5.专长性:有没有用到我们的专长(企业经验)?
因为用到专长会事半功倍。没用专长将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希望最后选择做的事有广度、有深度、有持续性、有感染性、符合专长。
但这样的事情,跟完美的配偶一样难找!
2007年 6月,我们已经花了半年的时间,与其说是在寻找要“做什么”,不如说是在寻找“不做什么”。创业家都有雄心壮志,失败的原因通常不是由于没做什么,而是做了太多。
我们也差点儿掉进那个陷阱里。最后帮我们在千头万绪中聚焦的,是两位原本根本不认识的女子。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然与巧合,不仅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