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盖勒尔想减肥。他食用某种减肥食品,每天早晨上秤称重。如果发现自己比昨天轻了,他会微微一笑,将结果归功于减肥成功。如果体重增加了,他视之为正常波动,将它忘记。他连续数月生活在这种幻觉中,认为某种减肥食品很管用,虽然他的体重基本保持不变。盖勒尔是确认偏误的受害者——以一种看似无害的形式。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不过它缺少合适的德语表达)的新信息。这是危险的。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一点,“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在经济界,确认偏误特别猖獗。比如:董事会决定采取一个新战略,于是预示这一战略会成功的所有迹象都会受到热捧。不管你望向哪里,都会看到大量迹象表明它会成功。人们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一旁。董事会对反驳证据视而不见。
怎么办?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你最好是像达尔文那样去做: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下列试验表明了要怀疑自己的理论有多困难。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确认偏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