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谣言、谶语及其他》微博的谣言与谶语(2)

谣言、谶语及其他 作者:庄涤坤


微博的开放性,使身处微博的民众,对信息有了强大的纠偏能力。一个信息在经过千百次的转发与评论后,事件的真相往往变得越来越清晰,评论和分析也会趋于平和与理性。一条信息原本并不充分的微博,在附加上各种评论和信息补充之后,也更接近事件的真相。所以,一条热点微博所提供的并不只是一百四十字的孤单信息,而是一个由民众集体智慧构成的信息群。这种经过群体讨论和补充后的信息群,显然要比某个个人或机构提供的信息更为可信。可以说,正是微博这种多元开放的言论环境,使民众实现了对信息的共同发现和参与。在这样的言论环境中,真相反而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谣言却无法长期存在下去。

在辟谣过程中,只取信官方说法,显然是存在问题的。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些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上,常会成为真相的主动掩盖者。对这些所谓的官方信息的质疑,原本就是探索真相的一部分。大陆的主流媒体,由于负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也会对重大公共事件进行有选择的报道,报道的尺度和标准掌握在媒体主管者手中,并不顾及是否伤害到民众的知情权。正是民众对官方和主流媒体话语的不信任,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土壤。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那句名言“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可以说道出了很多民众面对谣言的一种心态。

很多被指责为“谣言”的信息,大多是民众对事件疑点发出的合理质疑。这种质疑,是人们寻找真相必经的一步。任何对真相的理性探寻,必须确保民众有质疑的权利和自由,只有排除了一切合理的怀疑因素,我们获知的真相才能具有权威性。没有经过充分质疑的真相,也很难做到真正取信于民。所以,西方早有学者指出,即便在言论自由、法律完善的社会中,也不可能使谣言完全消失,因为谣言的消失违背了人们发现真相的原理。对真相最大的遮蔽,往往不是流行了什么谣言,而在于相关的权力部门或利益集团对民众探寻真相的管控。

应当说,对任何重大的公共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虽然这种判断和看法,可能出自不同公民的不同价值立场,但在一个多元时代,这种多元性本来就是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真正让人恐怖的倒是,对一个事件只允许有一种判断一个看法,这种思维只会导致对信息和言论的强权管制,使得社会和民众离真相越来越远。同样,一个置身于微博的个人并没有必要等到事件完全告一段落时,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对真相保持足够的敬畏,对谣言保持必要的警惕,对来自他人的质疑有着不断的反思,就可能在微博的多元环境中修炼成一个成熟的公民。显然,在微博这种言论社区中,那些常常制造谣言的人,会很快失去这个社区中民众的信任,谣言的制造者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信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