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生》因循守旧的官僚(7)

死-生:日本的迷惘与绝望 作者:(日)大前研一


官员拉锯战的结果是“妥协”

政治上提出的“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也无非是因为将制定法案等落实改革的工作托付到了官僚的手中。

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打着“改革无禁区”的旗号,大张旗鼓地进行一系列改革。暂且不论其内容的是非,如今能使国民切身感受到的改革成果已经所剩无几。

比如结构改革特别区域制度,也即所谓的“小泉特区”制度的引入作为政府放宽限制的一个环节,用以取消对人们的生活及经济活动加以限制的一部分法律和条令。自2003年4月起,《结构改革特别区域法》就开始实施。特别区域(下简称“特区”)制度旨在尝试放宽或取消限制,如果此举可行,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但是,特区的成功并没有推广至全国,而仅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小心谨慎地进行。这样的话,引进特区制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而且只要该制度依然局限在特区范围,官员就可以继续掌握自己的既得权利与权限,并从中渔利。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会放任特区制度推广至全国。现在,所谓的特区,不过是逃避制约的“浑水摸鱼的地区”而已。

官僚们的惯用伎俩便是,先让政治家觉得可以一试,待人们的议论沉寂下来之时,再翻手为云,使改革成果成为自己的特权。邮政改革就是如此,等到政治家回过神儿来的时候,已经完全恢复了本来面目。“道路公团”的民营化改革亦是如此,建设公路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反而为一些被拆分的“空降兵”组织“铺平了道路”。

要将政治上制订的改革方案付诸实践,需要花费三四年的时间。在最初争取舆论支持的阶段,官员先让作为引导者的政治家大显身手,当舆论的关心程度逐渐减弱的时候,再花费时间扭转局势,将改革的成果纳入自己囊中。

首相一年一换,在这样的政治状态下,不可能进行稳扎稳打的改革。官僚只要伏低做小,等到改革之风刮过之后,下一届或者下下一届上台的首相,极有可能就是反对改革的一派。只要官僚“积极地进行检讨”,争取时间,最终的结局总是能够如他们所愿。

在东日本大地震的复兴对策中,有一个设想曾经突然浮现出来,即建立一个独立于原有省厅的“东北复兴院”。对于官僚而言,他们企图自己掌握支配超过20兆日元的复兴预算款,而该组织的创立显然会成为他们的阻力,因此官僚极力反对这个设想。无论是经产省,还是国交省,倘若可以将该组织归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或许可以瓜分一些复兴预算款。如果他们能够明白这一点,那么他们的态度应该会立刻转变为同意。

为了安抚官员,让他们合作,就不得不建立一个跨省厅的组织。结果“东北复兴院”一事,大概也会在官员的拉锯战中,以蒙太奇式的妥协而告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