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丹尼斯被劳瑞的邮件弄得越来越迷惑的时候,他对她的感情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变得冷淡下来,而这让劳瑞感到越来越绝望。这种绝望的感受继而又让她的邮件变得更加凌乱,慢慢地,她的邮件成了不断自动打开的弹出窗口:许多各不相关的窗口都在竞相争夺着人们的注意力,到处是闪动的图片,横幅广告在屏幕上下滚个不停……当我试图向我这位迷惑不解的朋友解释问题出在她那些缺乏条理和重点的邮件时(比如说在邮件中她似乎将她对男友的想念同日本吞拿鱼中水银含量的重要性放在了同一位置上),她仍然无法理解,还对我说:“这只是电子邮件而已!在我看来,在网上人们是可以进行自由联想的!”人们当然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联想,但劳瑞在网上截然不同的人格形象对感情的冲击是致命性的。果不其然,几个月后已经被弄得晕头转向的丹尼斯终于提出了分手。
像劳瑞这样拥有两套“行动手册”的人并不少—— 一个手册用于网上交际,另一个手册则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她的老板似乎也有相似的分裂性。有意思的是,劳瑞竟然在她的邮件中抱怨了老板写邮件的风格。在她看来老板在邮件中的语气过于犀利并且缺乏耐心,也许他并不是有意这样做,但他对劳瑞唐突的称呼(直呼其名劳瑞)、简短的签名(将自己名字简写为吉姆)、对语法规则的忽略让他显得非常具有批判性,且不顾及他人感受。虽然正是他把公司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交予劳瑞负责,也正是他批准了劳瑞的升职。以前他们办公的地方在走廊上只隔了两个办公室,他在现实生活中温暖的存在还可以软化他那强硬的网上风格;而现在劳瑞远在日本,所以正当她的网络人格肆虐她的感情生活时,她老板的网络人格也给她带来了职业上的巨大压力。
根据《数字未来工程》这个由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媒学院做的关于网络科技对社会影响的年度调查,美国人平均在线小时数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增长,到2008年已经上升至平均每周15.3小时。调查还显示,网友们反映他们每周会在网上“必不可少”地参加以下活动:使用电子邮箱(96%);无目的的网上冲浪(71%);在网上浏览新闻(60%);寻找产品信息(43%);使用网上银行或其他金融服务(38%);发送和接收即时消息(37%);玩网络游戏(35%)以及找幽默内容(25%)。此外,网上社区的成员在最近三年也翻了一倍多,其中过半的成员(54%)每天至少登录网上社区一次;有71%的成员认为他们参与的社区对他们非常重要,甚至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55%的成员认为他们对这些虚拟社区的感受和对现实生活中社区的感受同样强烈。所有这些网上行为都给我们带来了以往无法比拟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同朋友和家人交流,不用涉足实体商店就能进行购物,随时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等等。但我们却忽略了所有这些行为也在创造我们新的人格特征,这一网络人格同我们平时认为的具有唯一性的自我人格同时存在,并且难以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