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是软实力的另一潜在来源。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国内的种族隔离制度使其在非洲的软实力大大受损;如今,死刑制度和松懈的枪支管理法是美国在欧洲推行软实力的软肋。在这方面,吉米·卡特推行的人权政策即是一例,里根和克林顿政府致力推行民主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情况。20 世纪70 年代,美式人权政策在阿根廷遭到军政府的抵制。20 年后,当年被囚禁的庇隆主义者上台掌权,美国的软实力反倒因先前的那一段历史而大大增强。随着环境的变化,政策既可产生长期效应,也可发挥短期作用。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在阿根廷颇具人气,在联合国以及巴尔干问题上得到了阿根廷政府的一系列支持,这其中折射的是70 年代卡特政府的对外政策。但到了90 年代末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美国没能挽救阿根廷濒临崩溃的经济,导致美国在该国的软实力大打折扣。
政府的政策既能巩固软实力,也能轻易地将之挥霍殆尽。虚伪、傲慢、冷漠、基于狭隘的国家利益之上的内政外交只会损害软实力。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民调结果显示美国的吸引力直线下降。大部分对美国持负面意见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反对的只是布什政府的政策而非整个美国。在他们眼里,美国人、美国文化和美国的政策显然是有所区别的。大多数国家的民众会继续推崇美国的科技、音乐、电影和电视作品等;但同时,大多数国家的绝大多数人表示,他们不喜欢看着美国的影响力在自己国家与日俱增。
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并非首个令美国不得人心的政策行动。下一章会提到,30 年前世界上有许多人反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美国当时的名声正好反映了该决策有多么不得人心。随着政策的转变,以及战争记忆的渐渐消退,美国的软实力逐渐失而复得。同样的事情是否会在伊拉克战争后发生,取决于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巴以冲突的进展,以及其他诸多因素。
一国政府在国内政策(例如民主)、国际机制(例如与他国合作)、对外政策(例如促进和平、提倡人权)中所倡导的价值观能够强烈影响他国的喜好。政府行为本身能产生吸引或排斥他人的影响力。虽然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归政府所有,但二者在隶属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一些硬实力资产,比如军事力量,严格属于政府所有;而另一些硬实力资产则本来就是国有的,比如石油和矿产;还有一些资源能够被转化为集中控制,比如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国家有权征调民用航空力量。与之相反,许多软实力资源独立于美国政府之外,对政府号召的响应有限。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流行文化经常和政府官方政策唱反调。如今,美国政府正在千方百计改善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但好莱坞电影中衣着暴露的放荡女性,以及把伊斯兰教贬为邪教的基督教激进团体,却都在暗中拖政府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