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20 世纪50 年代,一批年轻人因为播放“美国的靡靡之音”被投进监狱,但共产党官员的这一举动效果适得其反。60 年代,米洛斯·福曼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你在听心爱的比尔·黑利和猫王,突然电视上出现了一张声色俱厉的面孔,告诉你‘这些丛林里逃出来的猴子,怎么可能代表人类的尊严?’……再后来,你就真的失去了尊严。”80 年代约翰·列侬遇刺后,人们在布拉格自发地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在他遇刺周年那天,布拉格举行了一场要求和平和民主的游行。1988 年捷克成立了一家列侬和平俱乐部,其成员一致要求苏联撤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列侬成为了胜利者。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总结的那样:“军事力量和政治许诺为美国在欧洲获得冷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真正赢得人心的是美国经济和文化的魅力,它们引领年轻人追求西方式民主……当真正的消费兴起时,真正的社会主义就很可能要被淘汰出局了。”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促成了冷战胜利。硬实力制造了军事遏制,软实力从内部瓦解了苏联体系。当然,并非所有软实力资源都是美国货,比如英国广播公司和甲壳虫乐队。但在论及冷战中的软性斗争时,不能忽略美国流行文化的作用。
流行文化不但与美国在西欧的政治目标有密切联系,而且还对其他一系列事件施加了重要影响,在此试举几例:削弱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在拉丁美洲和东亚部分地区推广民主化政权,推翻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向伊朗施压推进自由化,巩固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等。1971年南非社会掀起一场有关要不要引进电视的大辩论。保守的前邮电部部长艾伯特·赫佐格坚决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电视是西方堕落的象征,“会使南非文明道德沦丧,并瓦解摧毁种族隔离政策”。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1994年伊朗最高宗教领袖针对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发布了一条禁令。因为它会带来廉价的外来文化,传播西方的道德疾病。这种担忧不无道理。10年后,随着私人美国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德黑兰掀起了规模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这些电台开始只是用波斯语向洛杉矶的伊朗侨民广播,后来改为一天24小时向伊朗国内报道该国的政治消息,这些内容本来是无法获取的。受这些西方思想影响的不仅是少数反对派。一名学者说:“阿亚图拉·霍梅尼死后不到10年,受到启发的革命者们(曾经年轻的战争和革命老兵)便开始要求获得自由和政治权利。”
在中国,尽管有新闻审查制度,但美国新闻还是通过互联网、其他媒体,以及教育交流项目等,穿越边境渗透到精英群体中。一名记者认为:“许多人相信,渐渐打入中国影院的好莱坞电影和那些非法走私光碟,激发了普通中国人要求加速变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