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三线厂”这个词在中国的西北地区非常火,我们那个村子潘集寨对面是渭河,再过了渭河,就有好几个三线厂。当时,在我们一帮孩子眼里,三线厂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里面的人都干干净净的,有广播,有露天电影,吃的也好,很让人羡慕。
农村的孩子管里面的孩子叫工人娃,向来势不两立,见面就打架,所以我小时候一直对里面的孩子印象不好。
王小帅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娃,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
此时,我年已半百,他也早已过了不惑之年。
01.红墙内外的恩怨
那时候,墙里面的孩子给我的印象是骄傲、恶劣、不友善。另外,还很强壮,因为我们墙外的孩子老打不过他们。
我和王小帅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无论是家庭、职业、爱好,还是其他方面都截然不同。但是当两个人聊起三线厂的时候,却一下子有了说不完的话。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和王小帅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例如我们小时候所处的那个年代,以及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
我见过的那些三线厂都有很高的墙,红色的,而且每一次有汽车从里面出来时,我都觉得很紧张,感觉里面特别神秘。有人说这些厂子是造枪的,也有人说不是,各种猜测,我们谁也没进去过。
王小帅是墙里长大的孩子,本来是上海人,后来随着父母去了贵州。那里的三线厂也非常多。在山沟里面,刚开始条件也不好,需要自己建厂房,自己建宿舍区,还有学校、医院等等。整体上比农村城镇化一些,比城镇农村化一些,归不到任何一类里,反正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封闭的社区。
王小帅的电影很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他拍的那个自传系列,一共三部,前后却间隔了11年。最后一部名字叫《我11》,2012年才上映。一开始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讲的自己小时候的故事,11岁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