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之后本应该是六级,但是我却不知道在哪儿看见了一个叫“TOEIC(托业)”考试,这是一个与未来就业相关的英文考试,看起来跟托福是一家的。而比起大学四六级30块钱的报名费,374元的价格真是一个天价,尽管这已经是针对学生的打折价了。那时候,托业刚刚进入中国,各种辅导材料和题库几乎没有,市面上只有朗文教育出的一套玫红色的辅导书,一共6本,很贵,要几百块,还有十几盒的磁带,几乎是很难承受的价格了。因为没有资料,也没有什么习题库。TOEIC最强大的听力考试部分也没办法练习,怎么办呢?我把图书馆所有能借来的成套的书都挨个借出来,从网上找听力部分的资料,一点一点的去听,很多单词比如“家乐福”的英文就是那个时候读到了。我上课通常都坐在第一排,有一次老师看不下去了,在课堂上说“不能只学英语,不能只背单词!”,我抬头看看老师,又低头继续看单词书。想想那时候的韧性,让今天的自己都汗颜。很快,我觉得自己学习有些不规范,我又想上一个培训班了,一个能让我快速了解TOEIC考试的培训班,毫无选择,我得来趟北京。
我“拐骗”了一个同学,忽悠她这个考试对她未来工作多么重要,谢天谢地,她上了我的贼船(啊!现在正在读博士的她会不会很恨我?)就在那一年的十一长假,我们两个在北京买了一箱子方便面,住在亲戚的单身宿舍里,每天用清水煮面,倒出来再放调料,就是为了能没有油而不洗锅!这是她教我的,不知现在在清华读博士的她,还是否记得这些个奇葩的事儿。我们上课的时间是下午到晚上,上课的情况依然苦逼的要命,100道听力我模拟能错三分之二,老师说错三分之一就不用来上课了,回去先背单词去,我死不要脸的心理素质就是这么千锤百炼来的。我不记得我学了什么,老师教了什么,但是我非常清楚的记得水清木华校区教室里的白帜灯光以及现在想起总觉得冒着白烟的雾蒙蒙的教室。在那个教室里,没有女孩子化妆,没有男孩子装酷,大家都以最简朴的外表,坐在凳子上,低着头看书。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吃饭喝水都看书。每当我回忆起那个场景,心中总是特别特别激动啊,就跟电视上演的传销励志讲座似的。那些人里面,一定有一些人,像那本《绿皮书》里的故事那样,在艰难的环境中,用生命逆袭自己的未来。
那时候有个电视节目叫《幸运52》,我们总是在北京静谧而霓虹闪亮的夜晚,站在公车上看那个小屏幕的公车电视。那些夜晚,我看着公车上同样疲惫,但都兴致勃勃的看电视的乘客,他们在北京做什么?辛苦吗?幸福吗?他们有什么梦想?他们这么晚回家累不累?看看窗外,感觉北京是一个离我好远的城市。我喜欢灯光,喜欢从居民楼的小格子窗中放射出来的灯光。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我还不敢想,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城市里,能有一束等我回家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