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盲目的,而人是愚蠢的。”维克多·雨果为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写下这句话时,法国当局正打算拆除这座残破的教堂。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破坏狂潮的受害者之一。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怀想和对艺术古迹的珍爱之情。民间发起请愿活动,使这首“石头的交响乐”得以幸存。以保护古迹为己任的著名建筑设计师维奥莱·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在19世纪中叶用9年的时间对它进行了修复。90米高雕满花饰的尖塔,是他加上的,还有一些雕像也出自这次维修。最有名的是沉思的怪兽雕像Stryge(如果你攀登钟楼,会在“怪物走廊”上看到)。但杜克的努力也遭到批评,被认为不如中世纪原来的作品细致。
巴黎圣母院曾被看作法国哥特式的代表建筑之一。在2 000多年前的罗马时代,这里曾是一个丘比特神殿,神殿的基石后来被用来在原地建筑基督教堂。受到圣丹尼大教堂的启发,当时的巴黎主教叙利决定在此兴建一座可以和圣丹尼媲美的宏伟教堂。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奠基。但是巨额的预算是逐步实现的,教堂用了近百年最终完成。哥特式建筑在此时的法国达到顶峰。除了意大利之外,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以财力支持十字军,成为十字军重要的操纵力量,也使法国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哥特式正是融合其他文化的“大杂烩”:罗马式的长方形会堂、圆拱,阿拉伯风格的尖拱、束柱,伦巴第肋骨状的圆顶等等,都被法国哥特式建筑加以融合和发挥。教堂西面,也就是对着广场的钟楼立面被认为是“人类最高贵的建筑学概念”。西面一共三个大门,从左往右依次是:圣母玛利亚门、最后审判门和圣安妮门。圣安妮门最古老,大约是1170年的作品。中间的最后审判门和怀抱小基督的圣母门柱都是中世纪的雕刻杰作,安详威严的基督和温和优雅的圣母,标志着雕刻已经独立于建筑成为有生命力的艺?术。
大革命期间不明真相的民众涌到圣母院,误认为教堂西面的28尊犹太王雕像是历代国王,就将他们“斩首”。其中21尊头像最终被找到,藏于克吕尼中世纪博物馆(见“克吕尼中世纪博物馆”),现在我们在圣母院看到的是复制品。想当年,拿破仑一世在此举行登基仪式,教堂本身已经很残破,只能用挂毯遮蔽破损的地方。(手册42页)而今,阳光照射着高大的玫瑰窗,发出奇幻的色彩,教堂里处处是精美的雕像、浮雕和壁画。不要错过:侧翼东南方向的圣母怀抱圣子像,是名副其实的“巴黎圣母”;祭坛前两边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雕像,以及一系列圣经故事的浮雕。圣器室中保存了原来曾放置在圣礼拜堂的圣路易购得的耶稣受难荆冠、圣钉和十字架的碎片。(见“皇家圣礼拜堂”)虽然其真伪从未得到梵蒂冈的确认,但依然被视为珍贵的圣物。
圣母院现在还经常举行宗教活动。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置身庄严的氛围中也会是很美好的感受。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代尔(手册86页)的弟弟保罗后来成为神秘主义色彩的诗人、剧作家,他因在福建任外交官而被中国人熟知。一个圣诞节,他独自到圣母院参加祈祷仪式,突然感受到召唤,从此成为天主教信徒,进而成为天主教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