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变动不居的物质(9)

念力的秘密:释放你的内在力量 作者:(美)琳内·麦克塔格特


这是个需要十分小心的实验。蔡林格的团队必须将温度拿捏得恰恰好,只要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分子解体。他们把富勒烯加热到900K,制造出一道强烈的分子束,再激射过两个屏幕,使其在最后一片屏幕上形成图案。结果十分明确,每个分子都有能力形成干涉模式。由此可见,有些最大的物质单位并未“局域化”为固定状态。就像一个次原子粒子一样,这些“大个”的分子还没有凝结成具体的东西。

这个维也纳团队后来以其双倍的大小和形状奇怪的分子试做同一实验,以测试形状不对称的分子是否也会展现出同样神奇的特性。被选中的实验对象是巨大的氟化碳的分子(由70个碳原子组成的足球形状的分子)和珱的分子(薄饼状分子,是叶绿素中生物染料的衍生物)。他们每个都拥有100多个原子,是这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分子之一。实验结果再一次证明,它们也可以产生干涉模式。

蔡林格团队反复证明,同一个分子是可以同一时间存在于两个地方的,在这样大的规模下可以维持一种重叠状态。他们证明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物质和生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可塑状态。

高希并没有多想她的发现所代表的意义,只是满足于实验的结果,满足于写出一篇精彩的论文,满足于自己对量子力学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作出的贡献。偶尔,她也会推想自己思想的结晶或许证明了关于宇宙本质的重要事情。不过,她毕竟还只是个研究生,怎么敢相信自己有能力洞悉宇宙的运作呢?

但在我看来,高希和蔡林格的发现代表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决定性时刻。高希的实验显示,物质基本成分之间存在着看不见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强得足以无视加减温度或是施加磁场等古典的施压方法。蔡林格的工作则证明了更惊人的事:大型物质既不固定和稳定,也不必根据牛顿定律行事。分子需要一些其他影响力才会在整个生存状态中安顿下来。

他们提供了第一批证据,证明量子物理学的一些奇怪现象不只存在于次原子粒子的量子层次,也存在于可见的物质世界。分子一样是存在于纯粹的潜在状态,不是已经定型的现实。在某些环境下,它们会摆脱牛顿力学定律,展现出量子的非定域性效应。连分子这么大的东西都会出现纠缠现象,这足以透露出,物理法则不是有两套(分别适用于大世界和小世界),而是只有一套适用于所有生物的。

这两个实验也抓住了念力科学的关键:思想是怎样影响完成的、固定的物质。两次实验意味着观察者效应不只存在于量子粒子的世界,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世界。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像量子粒子一样,只存在于关系中。共同创造、彼此影响,说不定是生命的本质。我们对世上每件事物的观察,说不定都有助于决定它们的最后形态,而这意味着我们是有可能影响我们周遭所能看到的每一件大事物的。每当我们进入拥挤的房间,与搭档和儿女交谈或凝视天空时,不知不觉中也许就产生了影响力。不过,迄今我们还无法在常温中证明这一点,我们的工具仍太粗糙。但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证明,说明在物质世界中,物质是有可塑性的,可以被外来力量所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