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觉得焦躁,是因为害怕自己被看透(2)

心的处方笺 作者:(日)河合隼雄


如果焦躁感反复侵袭,就这样任其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不过要是能稍微看透点的话,就能少受一些焦躁之苦。而且,哪怕只是了解了自己焦躁的原因,让焦躁的情绪变得有意思起来,光是这一点,不也算是赚到了吗?

焦躁源于对被看透的恐慌。这种时候,如果一个人没能看透自己,多数情况是没能看透自己的缺点,而他自己还悠然处之的话,周围的人就会变得焦躁起来。这种人,他自己越是平静,

周围人的焦躁感就越是强烈。在家里或公司里,如果有这种心平气和的人,周围人就会因为莫名的焦躁而产生争执。旁人看起来就会觉得:“这家人,父亲(母亲)倒是很心平气和的好人,可为什么家里其他人老是吵个不停呢?”不过,就算真的有这种情况,也是一样。虽然焦躁的根源是在那位中心人物身上,但周围其他人身上也必然存在产生焦躁的原因。所以,与其去指责那个中心人物,倒不如逐步探求自己的内在,找出自己心中焦躁的根源,好让问题得到解决。

我认为,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可以进行迂回处理,而且这往往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期望的效果。

[投射]

在安娜?弗洛伊德(就是那位著名的弗洛伊德的小女儿)总结的防御机制中,投射可以说是最有意思的一种。之所以说它有意思,是因为它成为了很多新手心理学家互相攻击的工具(老手则会更狡猾,即便在心里做了个记号,也不会轻易把这种攻击说出口)。

简单说来,在防御机制这个领域,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情绪情感赋予到外部世界,尤其更多的是赋予到其他人身上。既然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保护我们的心理少受伤害的盾牌——所以投射的内容往往是不被自己的意识所接受的内容。

对方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自己内心的东西,只不过,镜子本身自然地就有反射的功能,而在投射中,对方原本不具有反射的功能,是我们主动地(这种主动也是在无意识之下)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向对方。所以,我们原以为看到的是对方的缺点,但其实那是自己缺点的影子。

所以,学了“投射”这个概念的人有时候会利用它来攻击:“你为什么总是迟到呢,是不是因为你对这工作很不满啊?”“我才没有不满呢,那是你自己的投射吧。”这种攻击特别好用,因为对方拿不出那不是投射的明确的证据来,所以百口莫辩,只能让人憋出内伤。所以,总使用这个武器的人,我猜他们都没什么朋友。

那么,如何分辨到底是不是投射?我想,最明显的线索就是焦躁。当你指出别人的缺点的时候,审视一下自己心里是否有无名火。当那个东西确实是别人的时——换句话说,和自己无关的时候——你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指出来。而当你感到莫可名状的焦躁,无论怎么努力也按捺不住,甚至话中带刺,这时候,就提示那东西很可能是你自己的了。

当焦躁的内容属于自己时,就算别人按照自己的批评改变了,也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这种情绪得不到处理,就会再在别处挑别人的毛病。只有发现问题的本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